英國“開放民主”網站6月27日文章,原題:美國不應妖魔化華為——應該加大投入與中國競爭從歷史上看,大國之間的科技與產業競爭,比如一戰前英國與德國的鋼鐵競賽,可能導致軍事沖突。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所采取的舉動,是一場危險的科技戰的開火,它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為什么美國政府要設法將華為從全球市場和供應鏈排除出去?這樣做遠遠超出了合理的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其目的是扳倒華為這家能夠挑戰美國科技霸主地位的公司。它也是試圖遏制、重創或毀掉中國的非凡經濟復興計劃的一部分。1949年后,美國曾試圖“遏制”中國,現在是科技時代的對華“遏制”。
美國政府害怕華為的原因在于,這家公司善于學習西方的商業做法,且每年拿出15%的利潤用于研發,因而從一個追趕和效仿的典范變成了創新領頭者。
西方要求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全球利益攸關方,但諷刺的是,這恰恰就是華為所做的。該公司積極參與創立全球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標準(5G),接入全球供應鏈。美國打擊華為的一個結果只會加速華為和中國努力實現科技自主。
美國政府不應借口擔心安全而試圖扳倒像華為這樣的全球科技競爭對手。華為是一家世界級、自主發展的公司,它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高度自主。中國政府日常并不干涉華為的管理。
如果迫使美國和其他全球企業與中國脫離關系,將是誤入歧途之舉。全球企業通過戰略合作和供應與華為建立了密切的關系。與華為和中國合作不等于要交出核心技術。美國公司肯定也有能力保護其知識產權。
中國的科技崛起是合情合理的,試圖拖慢或削弱這個進程,意味著美中兩國經濟的脫鉤。這會造成一場科技戰,給世界豎起新的科技鐵幕。電信是一個發展快速并對社會產生革命性變化的工具,限制這個領域的全球交流和協作的做法理應遭到拒絕。
美國在科技領域無可撼動的領先地位,如今受到了中國的挑戰。美國對這一事實該如何應對?最好的方式是避免會導致沖突的過度猜疑。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其一,投資提高競爭力,這意味著大規模重估美國的產業政策;其二,與中國合作,該審慎的地方審慎,承認兩國有著互補的技能和做法。
妖魔化華為公司是錯誤的道路。全球科技供應鏈是一體的,華為和中國參與其中,對這個供應鏈理應進一步發展,而不是生硬拆散。它帶來的互相依賴是對抗導致沖突的民族主義的有益力量。▲
(作者保羅·克利福德,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