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時隔多年,那一刻的局促和難過,我依然記憶猶新。媽媽和她的幾個同事坐在沙發上哈哈大笑,而我一個人蹲在地上,低著頭,眼淚吧嗒吧嗒地掉在磚頭鋪成的地上,然后迅速滲入不見。
她們在開玩笑,說我不是媽媽親生的。媽媽也附和著,說得很起勁兒。而小小的我蹲在地上,蜷縮著身體,一邊無聲地哭,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來畫去,頭都不敢抬起來,心里想的是:“我該怎么辦?我要到哪里去才能找到我的親生父母?”而我的拘謹讓她們感到更加興奮和歡樂,她們圍觀我,大聲喊道:“你們看,哭了,哭了!”
如今,我已為人母。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寫中國式的家長“逗孩子”的方式,就是“我侮辱你,但你不許哭”。我忽然情緒激動起來,問媽媽當時為什么會那樣對我。她無辜又無奈地看著我,說:“當時大家都那樣啊!”
可我還是覺得很傷心。為當年弱小無助的自己感到心疼,為她們“逗孩子”的出發點感到憤怒。
我看著自己的孩子,心里想:“你有一個敏感的媽媽。這可能會給你帶來無數的煩惱和困擾,但這至少有一點好處,就是她會深深記得自己曾經受過的委屈和傷害,會更加在乎和理解你的感受,絕對不會用那樣的方式來對待你。”
初中時有一次,我正在對著鏡子洗臉,我媽從旁邊走過,看著我,語重心長地說:“你可別以為自己很漂亮……”
追求美、展現美,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禁忌,甚至是不道德的。
記得那時學校有一名音樂老師,特別愛美、愛音樂,經常穿著自己設計、裁剪的裙子彈鋼琴,試圖給我們傳達音樂的美。
可那時,包括我在內的孩子都看不慣她,背地里叫她“妖精”,甚至為她比我們高兩級的兒子感到羞愧。是的,在那個年代,在那座落后的小縣城,她實在是太特立獨行了。
就像我們對她的態度一樣,我們的父母也在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我們。打扮是禁忌,想變得更美是思想不健康,挑衣服、戴首飾,那簡直是有了早戀的苗頭……那時的人當然沒法追求美,一方面是受到物質條件的約束所致;但影響更深的,是那種對愛美天性的否定、打壓……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太會打扮。
我找到當年那位音樂老師最近的視頻,看到已過六旬的她身材還是保持得非常好,在退休后還積極地組織老年合唱團,在參加比賽的時候給他們當指揮,我心里非常感動。我想,她這一生,過得真明白、真勇敢、真美好。
在我的記憶里,我的父母很少這么自然而且由衷地夸贊我。特別是我媽,不管我考了多好的成績,她對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永遠都是:“不要驕傲,要謙虛。”哪怕在我還不知道什么叫“驕傲”的時候,一種要縮手縮腳、不要在人前大聲講話的氣氛,也已經漫過了我。
這種“謙虛”,也成了父母生活的日常。發揮到極致,就會深深地影響到孩子。
所以,我每天都會對我的孩子說很多句“我愛你”,并告訴她:“不管發生什么事,爸爸和媽媽都永遠愛你、支持你。”而她,總是會心滿意足、神情自若地拍拍我,說:“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