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西7 個回族貧困村的實證調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月玲
(中共定西市委黨校,甘肅 定西743000)
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減貧成效,但是受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宗教文化、民族傳統、歷史沿革等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其剩余貧困人口規模、貧困程度與致貧返貧因素的復雜性,依然是擺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拔寨階段的一道嚴峻的課題。
甘肅定西素有“隴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稱,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
安定區香泉鎮是定西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也是甘肅省39 個民族鄉鎮之一,下轄15 個村民委員會,122 個村民小組,目前尚未脫貧的7 個貧困村,共計2530 戶9352 人,其中貧困人口376 戶1207 名,貧困發生率為12.9%。香泉既地處定西這一深度貧困地區,又是回漢聚居鄉鎮,多重特征疊加,具有較高研究價值。本研究以定西香泉7 個民族貧困村為樣本框,隨機抽取205 戶作為調查對象,在多維貧困理論視角下全面考察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生計資產多維困境,并試圖給出破解思路。
隨著貧困研究的深入發展,對貧困的認識逐漸從經濟方面的單一貧困過渡到多維貧困。多維貧困理論以阿瑪蒂亞·森的基本可行能力觀點為基石,大大拓展了貧困研究的深度和范圍。而生計資產概念繼承了多維貧困的基本觀點,在多維貧困基礎上關注于貧困人口生計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強調直面現實世界并從地方性視野中全面理解窮人的生存狀況[1]。本研究將生計分析視角嵌入多維貧困指標構建,以生計資產中的自然資產、物質資產、人力資產、社會資產為基本維度,全面考察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生存狀況,并對其生計資產視角的多維貧困指數進行A-F 測算和分解。
1.自然資源稟賦較差,農業生態環境脆弱。樣本村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和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區。全年正常年降水量400 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發量高達1500 多毫米。冬季積雪最厚深度為17 厘米,最大凍土深度為97 厘米。該地區屬于比較典型的氣候變化敏感區和生態環境的脆弱區,這種氣候特征使得干旱、低溫、霜凍、局部暴雨、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威脅。本次調查的7 個樣本村均處于南部二陰山區,生產生活條件很差。
2.基礎建設存在短板,公共服務有待提升。樣本村的地形地理條件決定了在該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難度大。目前樣本村中各戶均已通動力電,自來水入戶率也均已達到95%以上,但是寬帶入戶率仍然比較低,農戶用網觸網比例不高,中莊、青崗和雙廟尚未通硬化路的自然村社分別達到62.5%、70%、62.5%。
1.住房結構以磚瓦、土木、混合為主,市場價值偏低。樣本村農戶住房主要以磚瓦結構、土木結構以及二者混合結構為主,比例合計占到94.1%。從房屋結構價值與變現能力來看,樣本村農戶住房價值整體偏低。
2.土地產出效益低,牲畜飼養規模差距大。樣本村農戶戶均耕地面積為21.7 畝,人均耕地面積是5.3 畝,但是戶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僅為2.1 畝,大多種植胡麻、大豆、紅豆草等作物,其中胡麻多為榨油自用;大豆一般進行出售,但是收益較少;紅豆草主要用來喂養牛羊。經濟作物對當地農戶資產的構建作用比較薄弱,并且市場行情并不穩定,收入波動幅度較大。
就牲畜產出來說,該地區回族歷來具有飼養牛羊的傳統,與種植相比,當地農戶包括漢族的生產生活均主要依賴養殖,但是農戶間牲畜飼養規模差距很大,并且基本都是各戶分散養殖,規模化集中養殖較少。
3.家庭耐用品擁有量少,生產性固定資產不足。目前,大多數城鄉家庭基本已經普及電視機、洗衣機、冰箱、電腦、手機等。通過調查發現,部分農戶家庭沒有這些家用電器,尤其是電腦的擁有率僅為4.4%。農用機械作為農村家庭生產性固定資產,是提升勞動效率的重要工具,同時具有變現的作用。調查顯示,微耕機、鍘草機、農用三輪車的家庭擁有率較高,分別有45.4%、67.3%、62.4%,而脫粒機、拖拉機和家用水泵的家庭擁有率均不足20%,尤其是拖拉機,家庭擁有率僅為7.3%。沒有任何農用機械的家庭有41 戶,占到20.0%,整體呈現出生產性固定資產不足的狀況。
1.男性戶主占據主導,年齡結構老齡化嚴重。戶主對于一個家庭來講,大都處于領導和決策地位。樣本村戶主92.7%為男性,年齡均值是55.4 歲,需要特別注意的是,60 歲以上老年戶主所占比例達到34.1%,加上50-59 歲接近老年的戶主,比例高達71.2%,7 個民族貧困村老齡化問題極為嚴重。
2.農戶綜合素質偏低,知識健康水平不高。從教育水平來看,樣本村戶主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3.3年,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其中文盲所占比例高達42.4%,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僅為5.4%。分民族來看,回族文盲比例合計高達51.5%,明顯高于漢族文盲比例。分是否貧困戶來看,建檔立卡貧困戶戶主的受教育程度明顯低于非貧困戶,其文盲比例比非貧困戶高出14.8 個百分點。
從健康水平來看,樣本村戶主健康狀況整體偏差,“不太好”和“非常差”的比例合計達到52.2%。分是否貧困戶來看,建檔立卡貧困戶戶主健康狀況明顯差于非貧困戶戶主,其“健康”和“非常健康”比例比貧困戶戶主要低11.5 個百分點,而“非常差”的比例比非貧困戶要高出11.2 個百分點。
1.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保障力度有待提升。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來自國家層面的社會保障支持主要來自于新農合、新農保和農村低保三類制度。從調研數據來看,樣本村三種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越來越大,新農合的參保率達到99.0%,新農保的參保率達到95.6%,一至四類低保的覆蓋率達到36.6%。國家層面提供的社會保障已經成為樣本地區維護農戶生計安全的一道有力的支持網絡。
2.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致富帶動作用不足。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種基于血緣、地緣但又超越血緣、地緣而強調“業緣”紐帶的社會網絡資產,它具有傳統社區網絡的互助功能,可以在村一級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提高農戶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是農戶提升社會網絡支持力度的有效組織載體。調查顯示,樣本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整體呈現出數量少,運行難、致富帶動作用發揮不足的特征。不少合作組織實際上處于休眠半休眠狀態。
3.社會關系網絡規模小,傳統互助體系異化。長期以來,傳統的家族制度和鄰里關系不僅是農戶進行社會交往的紐帶,更是農戶家庭獲得資源,應對風險,生產生活的重要支撐,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網絡維系著鄉土社會的代代延續。調查顯示,該地區各類別農戶的社會網絡規模都比較小,當家庭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能夠切實提供幫助的僅有3 人左右,這3 人與家庭最主要的關系是親戚關系。親戚鄰里之間的人情往來負擔較重,禮金逐年上升,但是關系親密程度并沒有隨之上升,反而逐漸淡漠。這種傳統的以親緣關系為紐帶的互助體系在市場化沖擊下出現異化。
本研究構建了自然資產、物質/金融資產、人力資產、社會資產四個維度,包括全球MPI 所有指標在內的共計20 項指標的測量體系,選取的維度面和指標數量更廣,更能切實地反映當地貧困人口所處的真實狀況。
1.多維貧困指數。通過AF 方法[2]對7 個樣本村的抽樣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測算,估算出該民族聚居區多維貧困狀況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樣本村多維貧困估計結果
當被剝奪指標數達到30%時,7 個樣本村多維貧困發生率(H)高達95.1%,也就是說樣本戶在4 個維度任意6 項指標上被剝奪而處于多維貧困的比例為95.1%,遠高于其在國家現行收入貧困標準計算下的貧困發生率12.9%,多維貧困指數(M0)為0.51。
當被剝奪指標數達到50%,即4 個維度20 項指標中任意10 項指標被剝奪時,多維貧困發生率(H)顯著下降至43.4%,剝奪強度為63.9%,多維貧困指數(M0)為0.28。也就是說,樣本家庭中在任意一半指標上被剝奪的比例有43.4%。
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80%,即相當于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4 個維度20 項指標中任意16 項指標同時被剝奪時,多維貧困發生率(H)僅為2.0%,剝奪強度為83.8%,多維貧困指數(M0)為0.0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被剝奪的指標越多,剝奪強度越高,隨之多維貧困發生率越低,多維貧困指數越小。當考慮平均剝奪程度在30%-50%之間時,樣本村的多維貧困發生率要顯著高于收入貧困發生率。
2.多維貧困指數分解。
(1)按民族分解。相關研究中發現少數民族地區多維貧困發生率均高于漢族地區[3],但是眾多研究中并未對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雜居的漢族多維貧困狀況進行深入考察。我們把多維貧困指數按民族分解發現,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30%時,7 個樣本村中漢族的多維貧困發生率比回族要高出4.2 個百分點;剝奪強度上,漢族也要略高于回族;漢族和回族對多維貧困指數的貢獻分別為53.2%和46.8%,漢族的貢獻率比回族高出6.4 個百分點(如表2 所示)。

表2 多維貧困指數按民族分解
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50%時,漢族的多維貧困發生率比回族高出9.1 個百分點,對多維貧困的貢獻率也隨之增大。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80%時,回族的被剝奪強度超過漢族,但是此時漢族對多維貧困指數的貢獻達到74.3%。隨著被剝奪的指標數逐漸增多,漢族對多維貧困指數的貢獻率迅速上升。漢族比回族存在更為嚴重的多維貧困,也提示我們在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過程中,應該對民族聚居區中雜居的漢族加以特別的關注。
(2)按維度分解。將多維貧困指數按維度進行分解發現,各個維度對多維貧困指數的貢獻率隨剝奪強度增加略有不同。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30%時,人力資產和社會資產的貢獻率比較高,分別為27.4%和27.3%。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50%時,人力資產的貢獻率最高,為26.7%。當被剝奪的指標數達到80%時,物質資產的貢獻率最高,為26.8%。其中,物質資產的貢獻率隨剝奪強度的增強而持續上升。數據表明:第一,各個生計資產維度對農戶的生活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第二,多維貧困與收入貧困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多維貧困狀況越嚴重的家庭,物質資產的匱乏越嚴重。

表3 多維貧困指數按維度分解
多維貧困視角下,貧困是多維因素共同交織作用的結果,因此,貧困的治理不能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層面,必須全面統籌扶貧開發政策,增強政策的穩定性,拓展政策的包容性,確保政策之間的有序銜接,實施全流程系統化可持續貧困治理戰略,以增加農戶發展所必須的生計資產再造能力,確保農戶能夠實現長期穩定脫貧,有效提升脫貧質量。多維貧困視角下生計資產貧困治理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要強化“全流程”覆蓋。當前扶貧機制基本上屬于反應型和補償型機制,也就是在貧困發生以后再進行干預和治理,重點放在“事中”,缺乏對“事前”的風險防范以及“事后”的政策跟進。綜合性貧困治理框架必須由反應型和補償型的扶貧模式轉變為防控型和發展型的扶貧模式,致力于消除或減少那些使人們陷入困境的多維因素,從源頭上進行貧困風險防控;同時,在對貧困進行治理之后,必須加強后續扶持、服務和引導,使貧困不再反復發生。
第二,要突出“系統化”治理。隨著對貧困認識的逐漸加深,以及反貧困實踐的深入發展,我國的反貧困目標也從單純的提高收入轉向根除貧困的綜合性反貧困戰略上來,貧困的多維性得到更多體現。目前的扶貧政策條塊分割、碎片化問題突出,相互之間缺乏有序銜接,因此,將貧困的多維因素進行全面梳理,對扶貧政策進行系統整合,增強相互之間的協調與連接,成為貧困治理的現實要求。
第三,要強調“可持續性”發展。盡管當前扶貧政策的頂層設計側重于對絕對貧困的徹底根除,但是在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偏重于特定時限內脫貧任務的完成,因此帶有了短期性和急功近利的色彩,這必然導致脫貧成果的不穩定,可能發生脫貧之后集中返貧現象。因此,為鞏固脫貧成果,扶貧機制的設計和政策的實施都要以能夠確保貧困人口脫貧后可以實現自我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四,要著重“內在能力”提升。多維貧困視角下,個人的福利是以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為保障的,貧困即是對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可持續生計理論認為,貧困是生計能力的缺失和匱乏。歸根結底,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對貧困人口脫貧至關重要。我國多年的扶貧開發經驗也表明,任何外部的政策扶持都需要以貧困人口自身的能力為承接基礎,如果貧困人口缺乏承接能力,再好的政策項目都難以奏效。因此,貧困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最終還要落實到對貧困人口內在能力的有效提升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