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平
近年來,由于許多水產養殖業者片面追求高產,養殖密度過大、投料過多、用藥盲目,造成水體污染嚴重、病害高發,且呈現出全新的流行特點。為此就需要我們掌握現階段水產養殖過程中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和流行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控,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經濟損失。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通過分析水產養殖過程中的常見水產病害及病害發生的特點,提出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現將具體研究內容介紹如下:
1、水產養殖中常見病害類型
①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由多種病毒感染而導致魚類出現發病的一類傳染性疾病,近年來淡水魚出血病是危害十分嚴重的一類病毒性疾病,該種疾病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死亡率高等特點。
②細菌性疾病
在水體中常常會共生大量細菌,這些細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通常情況下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致病能力,但當魚體表組織受到損傷或者機體抵抗能力下降時,就會為該種疾病的傳播蔓延提供條件。通常情況下細菌類疾病是十分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如草魚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等都屬于細菌性疾病。
③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主要是由真菌感染而導致魚類出現的一類疾病,常見的真菌性疾病主要包括了膚霉病和鰓霉病兩種類型。
④寄生蟲病
在水體中廣泛分布微生物蠕蟲,一旦條件具備,這些低等的生物會大量寄生在魚的體表體內而導致魚類不能正常生長發育,飼料利用率下降,嚴重的會引起養殖魚類大量死亡,危害魚類健康的寄生蟲種類常見的有20余種,其中小瓜蟲病、口絲蟲病和車輪病是危害最為嚴重的三類寄生蟲病。
2、水產養殖中病害的發生特點
①病害種類不斷增多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的集約化規模化,只注重產量不重質量,無節制加大飼料投喂,發生病害又盲目用藥等現象較普遍,規模化水產養殖場的發病率呈現升高趨勢,并且多種疫病常常呈現混合感染的現象,疫病種類越來越多,細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蟲疾病的大量甚至交替出現,使得防治難度不斷增加,防治效果逐漸變差。
②水產病害爆發率增高
養殖環境好壞和環境污染有密切聯系,上世紀我國經濟粗放式發展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水體質量嚴重下降。工業生產過程中對周圍水域造成的污染十分嚴重,大量致病菌滋生,導致水產病害的發病頻率大大提升,并且水產病害的發生流行呈現不規律的特點。某些水產疾病原來發病具有典型的季節性,近年來隨著水體污染不斷加重,疾病的發生不受季節和時間控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發病十分突然,發病率較高,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
③病害波及范圍廣
目前很多地區形成了養殖聚集地,大量養殖場之間距離近,取水源為同一條河流,上一個養殖場排出的污水入河后即被下一個養殖場抽取,上游某個養殖場內一旦爆發流行性疾病,就會迅速向整個下游養殖區域傳播蔓延,造成疫病大范圍傳播流行,給養殖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另外,在一個水體環境當中,通常會養殖多種類的水產品,由于藥物選擇或使用不當,藥物殘留導致致病原的耐藥性顯著升高,致病原變異嚴重,當水產病害發生之后,不同物種之間也會出現交叉感染,從而產生新的病害,病害發生之后,由于缺乏對該種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常常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導致治療效果差,死亡率升高。
④病害或將增強
很多水產養殖戶不注重事前預防,只注重藥物治療。即便是在事前能夠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也存在很多的不當行為,普遍表現為藥物選擇不當,藥物使用劑量控制不合理。當出現病害之后,為了預防疫病的進一步傳播蔓延,保證防治效果,隨意增加藥物使用量,多種藥物混合使用,導致致病原產生了嚴重的耐藥性,使得多種藥物的防治效果逐步下降,病害防控難度不斷增加。另外大量不合理的使用藥物也使得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受到影響,藥物殘留顯著升高,威脅消費者身心健康。
3、水產養殖病害綜合防治對策
①定期清理消毒
水產養殖過程中,池塘是水生動物生長的主要環境,常年養殖過程中會在池底沉積大量淤泥和雜質,這些淤泥和雜質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棲息的良好場所。因此在每次養殖之前,都需要對池塘的底部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消毒。淤泥過厚的,可用清淤機械抽取多余的淤泥作為果蔬、花卉等的肥料,達到廢物利用的目的,保留的部分淤泥進行翻耕暴曬或冰凍,殺死淤泥中存在的病原,可降低下一年水產動物養殖過程中多種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水產種苗放養入池前,應該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一般選用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既可殺滅病原,又可調節酸堿度,達到培水的目的。
②苗種放養前的檢疫消毒
加強檢疫,水產苗種在購進、運輸過程中,不能夠保證每個環節都安全,有可能將攜帶有病原的苗種引入到養殖場,如果在放養之前不能夠進行嚴格的消毒檢疫,很容易導致某些病害的發生,甚至引起群發病。另外,如草魚苗的放養,應堅持通過注射草魚“三病”疫苗,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成活率。大部分水產苗種在放養之前,均可選擇3-5%的鹽水藥浴,殺滅體表的致病原。
③嚴格控制養殖投入品
一是控制飼料投喂量,所謂“養魚八分飽”,科學合理制定飼料投喂量,既能有效高產少發病,又能降低成本。二是把握“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通過定期飼料拌藥、益生菌素等調節水質達到預防目的;一旦發病,找準病原,有針對性用藥,堅決杜絕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藥品。藥物選擇應科學合理、交替使用、避免致病原產生耐藥性。
④重視病害監測預防
水產病害一旦發生,預示著致病源在水體中已經快速傳播蔓延,造成損失嚴重。為此在養殖過程中一要引導養殖戶做好科學的預防工作,二要相關部門重視對病害的監測。通過定期檢測池塘的水質、監測病蟲害源頭,掌握某些疾病的發病規律和發病特點,在疾病進入流行高發期時,指導養殖戶做好充分的預防工作。另外相關科研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強疫病的防治技術研究,研發出全新的檢測技術和藥物防治手段,提高病害防治效果,降低經濟損失。
(作者單位:354100 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