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鄭本超
1.我國水土保持現狀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態危機的不斷出現,水土流失也越來越嚴重,人類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人們應當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生存方式、發展方式等重大問題,提出了建設人與生態生命共同體等一系列概念。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中國經濟增長并未突破“高增長、高消費、高污染”的傳統模式。節約和保護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等問題刻不容緩。生態文明屬于社會文明的范疇,生態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發展流程,在生態文明的前提下,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是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意識加強的重要一環,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促進彼此。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水土保持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水土保持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和緊迫性。水土資源是人類文明和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礎。水土保持工作應通過因地制宜,合理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積極實施各種措施,科學布局,并嚴格執行預防性維護,管理,保護,防止盲目無序的開發利用水土資源,有效地促進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深刻反思的結果,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被動地回歸自然,而是積極地與自然和諧相處。
2.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2.1水土保持的概念與內涵
預防和水土保持,保護、改善和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在全面展開的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設施、節水、水質維護、防風固沙效果,生態維護等功能的基礎上,綜合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建設的社會經濟功能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主要的工作內容是保護和建設,以水土保持植被、水土流失防治為核心,輔以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全面工作,本質上是使用有限的空間,通過采取綜合措施,繼續發揮其生態和生產能力,生產更多更好的生態和綠色的產品,服務社會;因此,水土保持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也是河流治理、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支撐。
2.2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的區別與聯系
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以看到從上面的概念和內涵,分析水土保持是一項基本的工作領土的控制,結合其專注于水和土壤,更加注重陸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關注的河道交匯區域河流、水庫、湖泊水沉積物和水源污染,其中更注重山區丘陵和沙塵暴對農業生產的水土基礎,更注重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發展。在過去的20年里,水土保持領域的生產建設項目在水土流失控制和生態修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水源保護、水生態安全、城市海綿和防洪排水的作用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環境保護是一個更宏觀指導思想但強有力的指導。環境保護建設是在人與水和諧的指導下對水利建設的再思考和再發展,水利建設理念得到了高度的弘揚。總而言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的水土保持主要是對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建設,旨在為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和植被條件。
3.水土保持在環境保護中的功能
3.1生態維護功能
具有主導生態維護功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北黑土區,如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原等。特別是青藏高原,自然條件差,生態系統脆弱。一旦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加強現有森林植被的保護,嚴格執行禁令;山區地區森林植被嚴重破壞,山區應該禁止砍伐來培育森林,森林水土保持應該積極建設,次生森林應該改變生態系統,應該將重點集中在農田森林和草原,生態修復措施應推廣。加強草原保護,實施草原輪牧,嚴格控制牲畜數量。采取休養還沙、退牧還草措施,進行治理和更新,大力推進飼草房、草庫區建設。加強沿海防護林的保護和建設。
3.2人居環境維護
我國的環境維護的主要重點整治地區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沙塵暴區,北部和遼河平原北部落基山區域,由于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影響了生活環境。因此應當加強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如下:加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運用水土保持生態理念指導河道整治和城市建設,推進郊區清潔小流域建設。當地良好的植被應當保持,水土保持工作應主要集中在森林和草地植被的恢復和建設,以及監督管理生產建設項目,應當加強預防和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使用以上多種方法,人為或自然的加強水域流失的整治措施,從而達到生態文明的建設目的。
3.3農田防護功能
農田保護主要分布在東北黑土地區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北部沙塵暴地區的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在多風季節農田風害嚴重。環境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在地表侵蝕中有許多緩坡旱地、粗放耕作和溝壑侵蝕。水土保持措施:鞏固、完善和提高農田防護林的建設網絡在綠洲農業面積內,禁止隨意開墾荒地,培育森林和草地,穩定的發展特色森林水果基地,發展人工森林,太陽能、風能及其他新能源,促進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合理的綠色島嶼。結合運河、溝渠、道路等的建設,將平原農業區發展為多屏障、多層次、多功能的農田防護林和道路防護林。在丘陵區,加強以蓄水為主的邊坡溝壑綜合保護,實行蓄水引水提相結合的方法,建設小型水利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水土保持是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積極運用多種方式,實現水土流失防護的全覆蓋,注重防治和現代監測。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使檢測結果更好地為環境保護服務。
(作者單位:274700山東省鄆城縣環境保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