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豫劇大師常香玉舞臺生涯五十年慶祝會上,導演謝添攔住作家李準說:“老李,你說你的看家本事是三句話叫人落淚,現在你說三句話讓常香玉哭,我才服了你。”
李準不愧是著名的作家,他是這樣說的:“香玉,咱們有今天,真不容易啊,論起來,你還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十來歲那年,跟著逃荒的難民到了西安,眼看人都要餓死了,忽然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飯來了,河南人都快去吃吧。嘩——人們一下子都擁了過去,我捧著粥,淚往心里流,心想,日后見了這個救命恩人,我給她叩個頭。哪里想到‘文革中,你被押在大卡車上游街,我站在一邊,心里又在流淚,我真想喊一句讓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常香玉突然打斷了李準的話,捂著臉,轉過身去,滿臉淚水滾了下來。
“人間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李準能說哭常香玉,靠的是一個“情”字。
人的情感豐富多樣,也許只是一個動情點就會撥動心弦,感其肺腑,激發波濤洶涌的感情洪流。在考場作文中,情感是連接考生與閱卷老師的橋梁,也是高考考綱的要求,作文能做到感情真摯就能叩開考場作文的成功之門。
各抒己見
老師:“情者文之經”,只有飽滿的情感直叩讀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內在的魅力。如果沒有豐富的情感作基礎,無論怎樣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厭”。這篇文章情真意切,表達了對母親的濃濃深情。那么,這篇文章是如何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的呢?
張雨晴:我認為首先是感動點發掘得好。感動點就是觸動你心靈的地方,如第一段“我娘飯量大是出了名的”,是因那時生活困難,勞動量大,以此為感動點,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情,真切感人。第七段“我娘捧著土碗哧溜哧溜扒飯”,“土碗”是觸動心靈的“媒介”,是以“土碗”為感動點,詳細地敘述母親吃飯的神情舉止,真實生動,也為下文“換成了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青花瓷碗”做鋪墊。
陳家琳:我覺得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細節運用得好,真實感人。如第三段“我娘幾乎是面帶兇相地啃雞骨頭,甚至把雞骨頭也嚼碎吃了。”細節突顯了感動點,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真實而生動;第六段“在月夜山岡上,竟把一只糟蹋莊稼的野獾給逮住了”,這一細節,突出了母親勇猛過人,“娘名聲大振,在當地只差和打虎的武松齊名了”這一畫龍點睛的議論,表達了對母親的由衷欽佩;第十一段“像鴨子吞食一樣,喉頭猛地抽搐了幾下”,細節刻畫出母親身體大不如從前,與前文“面帶兇相地啃雞骨頭”形成了對比。
杜心茹:除此之外,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那就是結構嚴謹,詳略得當。如第十段“起初幾年,我娘的飯量還是沒減多少。但過了六十五歲,我娘的飯量大減,帶來的土碗換成了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青花瓷碗。”“換成了比酒杯大不了多少的青花瓷碗”,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同時文章詳略得當,詳寫了母親的飯量由大到小的過程,而與此無關的則略寫,如對父親的描寫,使得文章詳略得當,感人至深。
老師:同學們的分析非常到位。宋代歐陽修說:“人為動物,唯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播其情。”要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要求我們必須具有一顆善感的心靈,對生活始終充滿熱情,善于抓住點滴感動,寫出自己的情感共鳴和理性思考。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一、觸動心靈,發掘感動點。感動點就是觸動你心靈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藝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樹,水中的一朵浪花。
二、敘議結合,突出感動點。在寫作時,采用敘議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充分地表情達意,進一步闡明主旨,突出感動點。
三、運用細節,凸現感動點。細節是作品的血肉,就像一個人不能只有骨架沒有血肉一樣,一篇文章不能只有框架沒有細節。作品的具體性、生動性、真實性和典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細節。
四、圍繞感動點,整體構思。我們有了好的內容,也必須有好的形式來表達,這樣才能錦上添花,相得益彰。所以在動筆之前,需要好好構思一番,先列一份提綱。如果寫人,就想想,寫他的哪些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這些事與自己的感情與認識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寫事,就要想好,如何開頭,如何結尾,重點應放在哪幾個環節,是用順敘還是倒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