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翠俠 田江梅 劉佳慧
摘 要:通過對《窗邊的小豆豆》的閱讀,挖掘小林校長的優秀教育思想和對當代教育有啟發和示范作用。
關鍵詞: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 教育態度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作品,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它不僅為人們的內心帶來溫暖和快樂,也為當代教育帶來啟示。這本書敘述的是作者的真實經歷。小豆豆從別人認為的“怪孩子”變成了一個正常的孩子,離不開小林校長盡心的教育培養,筆者主要將從三方面分析小林校長的兒童教育。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關于人文精神,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說,“人文精神簡單說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而小林校長也曾說:“任何一個兒童,當他出生的時候,都一樣擁有美好的品質,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境的,也有來自成人的,他們的美好的品質可能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美好品質,并讓他們得以發揚,把孩子培育成有個性的人。”
巴學園的大門是有生機的,是從地底下長出來的,并不像普通學校的大門那樣是冰冷的混凝土柱子;巴學園的孩子可以從自己喜歡的那個題開始作,并不像普通學校那樣必須按照老師寫的順序一板一眼的做題;巴學園的座位是可以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喜好隨便選擇的,并不像普通學校那樣是安排好的專屬座位……巴學園的一切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尊重他們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習興趣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動力”。兒童的興趣是其探尋知識的強大內在動力,讓孩子對學習有無限激情,并促使學生積極探索,仔細觀察思考,靈活而有創造地完成他們的學習任務。教師的較高期待和不斷的言語鼓勵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給他們邁向成功提供更大的空間。優秀的教育,在于潤物細無聲,從無形中幫助孩子撥開教育的迷霧,讓孩子感受不到教師的干預,讓孩子像孩子那樣學習。小林校長以兒童為本,他的教育不在于說教,他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內心感受,保護和順應兒童天性,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指導教育實踐,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康地成長起來。
二、寓教育于生活的教育方法
按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可知,小豆豆他們正處于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泛靈論和思維不可逆等特點,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兒童教育不可能像中小學教育那樣只是在課堂上向孩子傳授知識,教育者需要將孩子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融入兒童能理解的各種日常活動中。
巴學園的老師帶領孩子們在九品佛寺散步時利用路邊的菜花給孩子講授了雄蕊和雌蕊的知識和蝴蝶對花兒的作用。這樣的散步表面上好象是在浪費寶貴的上課時間,實際上卻是在生活中向孩子們傳遞了理科、和生物學的知識,激起孩子對生活的興趣,在生活中探求新知,孩子們在快樂的情況下既學到知識又產生對知識的好感。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若過有眼睛卻看不見美,有耳朵卻聽不到聲音,有心卻不能理解別人的真心,既沒有感慨也沒有激情。小林校長認為現代教育太依賴間接經驗的傳授了,這會使孩子們用心靈去觀賞自然,傾聽神的細語和觸發靈感的官能衰退,而他讓孩子們走進自然,從自然中感知和理解世界,也正是為了鍛煉他們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經驗的能力。
巴學園里,小林校長讓孩子們裸身游泳,一是“男孩和女孩若以詫異的眼光打量彼此身體的不同,那是不值得的”,再是讓孩子們懂得:“硬要把自己的身體在別人面前躲起來,那是不正常的”。巴學園里有患過小兒麻痹癥的孩子和侏儒,但當大家同樣裸體玩耍的時候,他們對自己身體的自卑就消失了,校長想讓孩子們懂得“無論什么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小林校長通過游戲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讓其尊重自己的身體,并且享受它。而一個人只有熱愛生命,對生活充滿興趣,才有可能獲得幸福感。小林校長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教育能力實在讓人佩服,大道至簡,讓孩子從生活中領會復雜的教育內涵,真正做到了“經師”與“人師”的統一。
三、平等的教育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總是以成人的眼光和要求看待孩子,認為稚子無知,總是以自己的思想綁架孩子,打著“為你好”的幌子為孩子做各種安排,忽視孩子的平等地位。大人并沒有權利掌控孩子的人生,孩子是完整的個體,雖涉世不深,但他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孩子和環境有更親密的關系,他們能更加敏感的感受到周圍人的態度。而平等的教育態度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善意,更加接受他所生活的環境,從而愛上學習。
小豆豆去巴學園報道的時候,向小林校長說了四個小時的話,而小林校長就那么認真的傾聽,沒有絲毫的厭倦。將小豆豆放在平等的地位,探著身子聽她說所有想說的話。這份平等的對待讓小豆豆覺得自己遇到了真正可親的人,她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善意,覺得自己被重視了,從而對上學充滿了動力并愿意融入其中。
每到吃飯的時間,小林校長都會問孩子們有沒有帶海里的東西和山里的東西。如果孩子們帶的飯里缺少山里的東西,校長就會讓廚師給孩子一塊紅薯,缺少海里的東西,就會給他一些魚,直到營養均衡。這種簡單而富有童趣的語言讓孩子對吃飯有了興趣,所以就不挑食了,也不會攀比誰的菜更好。通常家長面對挑食問題都是采用懲罰或負強化的方式,孩子雖然照做了,但內心是不愿意的,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加重挑食的毛病。而小林校長輕松解決了這一難題就是因為他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將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他們的想法,不以大人的身份壓迫他們。
小林校長的學校教育體現了對兒童的尊重和信任,讓孩子們在自然中親身感受生活,獲得自己對外界的認知。他的教育充滿快樂,使孩子們的身心和諧發展。他的愛不是扼殺,而是保護,也正是因為小林校長的教育,使得曾經讓其他老師無法忍受的“問題女孩”小豆豆,達到了如今的成就。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希望所有的“小豆豆”都能夠幸運的遇到“小林校長”,能夠在巴學園里自由快樂的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 黑柳徹子.窗邊的小豆豆[M].趙玉皎譯.南海出版社,2011.
[2] 周國平.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3] 劉琦 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付翠俠(1997—),女,滿族,河北省遷安市遷安鎮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