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摘 要:《圓桌派》作為中國談話式的網絡新聞類節目,2016年播出至今成為網絡“清談”節目去嚴肅化的典型代表。氛圍消解了傳統新聞及談話類節目的邊界,主持人竇文濤通過獨特的個人魅力、及在訪談會話中的技巧策略,賦予了《圓桌派》特別的靈魂。《圓桌派》對社會新聞及當下時事熱點的去嚴肅化讀解實現了網絡談話節目在后現代沖擊中的華麗轉身。
關鍵詞:《圓桌派》 竇文濤 時事熱點 去嚴肅化
《圓桌派》是優酷 2016 年打造的全新聊天真人秀節目,播出至今受到了廣大觀眾喜愛。該節目第一季以來,豆瓣評分8.8分,位于年度熱門網絡綜藝第八名,也是網絡文化類節目第一名。《圓桌派》的節目形式是由主持人竇文濤引導另外兩位嘉賓一同討論近來的時事熱點話題,由原點向無限的發散性聊天。嘉賓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學者、作家在嘉賓陣容的搭配中實現學識和見聞的交流碰撞,像梁文道、馮唐、劉炎焱、馬未都、蔣方舟等都擔任過節目談話嘉賓。《圓桌派》的選題上到政治嚴肅話題,下到生活娛樂瑣事。其運作是網絡談話類節目在娛樂時代語境下的典型。
一、《圓桌派》的去嚴肅化讀解
主持人作為臺前形象代表與靈魂,是網絡談話類節目的核心。竇文濤的獨特魅力是《圓桌派》的一面旗幟,不僅是炫目外包裝,更是精髓。《圓桌派》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在某種程度上將時事新聞娛樂化,進行去嚴肅化讀解。不管是《新聞聯播》的新聞播報,著重突出真實事件的發生,還是《焦點訪談》的新聞評論,用事實支撐觀點,追求準確與嚴謹伴生的嚴肅性構成了觀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一大印象。而《圓桌派》的出現,是對這種嚴肅性的一次消解。
首先,相對于各檔具有明確定位的新聞評論節目而言,《圓桌派》在話題選擇上更為自由,不一定局限于某類型、某領域的新聞事件。國內外政治格局、社會新聞、當下社會現象、娛樂新聞等都可以成為嘉賓談論的內容,從節目的選題中就可以看見,無論事件本身影響范圍大小,都有其被聚焦的談論價值,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引發嘉賓和觀眾的進一步發散性思考。在《圓桌派》中,新聞的來源不再只是嚴肅事件,它在消解嚴肅的同時又將日常生活現象的細微之處拎到鏡頭前來審視。
其次,不同于大多數新聞節目,《圓桌派》傾向于營造出一種輕松的談論氛圍。比如在許多時事熱點評論節目中,焦點在于新聞與觀點,其他元素是次要的、因而從簡。主持人和專家們圍桌正襟危坐,就新聞事件本身提出觀點,進行討論。而《圓桌派》的錄制場所并非在固定的攝影棚和演播廳,而是在一個古色古香的茶室,桌上有新鮮的水果和糖果,茶具,紅酒和茶水,致力于塑造一種居家之熟悉感。主持人和嘉賓總是親近地圍坐一桌,像是普通友人面對面交談。在《圓桌派》營造的這種輕松氛圍中,嘉賓談論、評論時事新聞仿佛出于自然流露的日常對話進程。他們雖是各領域的專家、名人,但通過日常化的表達,嚴肅觀點被轉化為平易近人的話語,如同師友坐在身邊娓娓道來。
再者,也正是在這種氛圍下,《圓桌派》的評論總體呈現出去權威化的平等對話特征。每期節目都有一個核心話題,先由竇文濤拋出話題,嘉賓再各抒己見。縱使有知識盲區的阻隔,主持人也能夠代表觀眾無所顧慮地提出疑問,得到反饋。以往,專家代表的是權威,觀眾看到的是專家之間、或者說權威觀點之間的博弈。而節目中,專家無意以權威話語者的身份出現,三個人旨在進行平等交流,可以將話題輻射到更多元、廣闊維度。哪一方都不代表絕對的權威、真理或獨斷的話語權,有的只是在事件面前的平等對話。
二、主持人竇文濤的“贏效因素”
“贏效因素”是評價傳播者在承擔自身角色時所具備的權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悅目性等特質因素。這一“贏效因素”在《圓桌派》的主持人竇文濤身上表現的是非常明顯的,因此去深入探析竇文濤的主持風格,對了解《圓桌派》保持活力與收視的原因是十分有必要的。
主持人既是媒體對外宣傳的符號,也是節目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談話類電視談話節目對主持人的依賴是巨大的,主持人不僅是必需的,而且在節目中的功用也是極大的。“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不但要播報信息,主持和有序推動談話的行進進程,也要參與討論,發表觀點。在即興色彩濃厚的電視談話節目中,嘉賓的情緒要靠主持人來調動,嘉賓的話語要靠主持人給予空間發揮,談話中信息的準確、有效也要靠主持人來把關。” 在《圓桌派》中,不難發現主持人竇文濤對話題把控主要是穿針引線,不斷引導著話輪轉換,激發現場嘉賓發表自己的觀點。有時候竇文濤也會選擇直接成為旁觀者,任嘉賓自由發揮。這種不預設的談話方式使得整個節目形成了暢所欲言的風格,形成了一種后現代主義式的碎片化風格。無組織性的言語推進就像一場沒有重點的旅程,完全還原了親友間的“原生態”式閑聊。
《圓桌派》通常從想法,開始談話聊天。主持人與嘉賓在天馬行空地聊天,跳躍式地各抒己見。直到節目結束,嘉賓談話仍在繼續。看似雜亂的談話方式其實最大限度地保留日常的原生態,讓觀眾產生共鳴。脫口秀節目由于其對內容的不預設性,嘉賓的具體言語往往是根據現場情況隨想隨說的,講話人由考慮不全說錯話,出現口誤,表達不準確等情況,是不可以避免的。這就需要進行話語修正。《圓桌派》不僅主持人會對嘉賓進行短小精快的話語修正,嘉賓也會對對主持人或者另外一位嘉賓進行言語修正,往往也是簡短,精準。這與嘉賓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對新聞事件的本質問題認識深刻,表達清晰準確,富有洞見性有關。作為一檔成功的脫口秀節目,《圓桌派》通過主持人訪談及會話中使用的技巧及策略把控整個會話過程,讓觀眾對當下時政新聞中的人和事有所了解,進行娛樂地解讀。
三、娛樂化時代的“新”新聞節目
娛樂化的時代,觀眾們或許更青睞綜藝與電視劇。新聞依舊是必需品,要將事件打撈出來,讓真實呈現自身重量。各新聞熱點節目類型在時代的演變過程中紛紛尋求站穩腳跟的方法。《圓桌派》借了一層稍稍輕盈的娛樂化外衣,似是解構了新聞二字原有的力度。在《后現代狀態》一書中,利奧塔從知識狀態的角度出發,認為后現代是對現代元敘事的懷疑。作為普遍性規則與標準的宏大敘事和權威在后現代社會里遭受了重創。某種程度上,《圓桌派》以其對新聞的去嚴肅化讀解實現了電視新聞節目在后現代沖擊中的一次轉身:走向更平等的對話姿態、走向更多元的思想碰撞、也是將新聞帶到更日常的生活瞬間中的機遇。
《圓桌派》值得反思和警惕的是其體現的娛樂化元素反映電視新聞節目的趨勢。娛樂化不代表完全娛樂,正如去嚴肅化不代表完全摒棄嚴肅。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為保護時效性與真實性的呈現方式不應被完全娛樂化。娛樂化是一種貼近觀眾的選擇。新聞節目需要觀眾,但也不意味著要為了觀眾無節制地走向娛樂,否則新聞節目娛樂化遲早會變身娛樂新聞節目。
參考文獻
[1] 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祁阿紅,張鯤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07,111,387,419.
[2] 周菁.圖像繽紛:網絡綜藝節目的文化審視[J].現代視聽,2017(02).
[3] 盛道利,張千.網絡談話節目《圓桌派》中的“真”“人”“秀”[J]. 西部廣播電視,2017,(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