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見危不救事件被頻繁報道,潛伏已久的見危不救以日益趨于嚴重的姿態浮出水面,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見危不救造成的重大損害結果和惡劣的社會影響,已經深深地刺痛了人們的心。筆者從法學、倫理學、社會學制度經濟學等視角分析了見危不救入罪具有可行性,旨在為見危不救入罪提供學術上的幫助。
關鍵詞:見危不救 刑法謙抑性
見危不救是指不負有特定救助義務的人,在他人遭受正在發生的、急迫的人身安全危險,自己有能力救助且救助行為對自己及他人沒有人身危險而不予救助的行為。對于見危不救行為是否應當入罪,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但筆者持肯定的觀點。
一、見危不救入罪違背刑法謙抑性之反駁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立法者應該力求用最小的支出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包括不用甚至少用刑罰,進而達到有效預防犯罪的目的。因此,又被稱為刑法的經濟性或節儉性。
那么見危不救入罪是否違反了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呢?我國學者陳興良教授指出如果運用刑法解決社會沖突,刑罰的適用必須具有不可避免性。所謂的不可避免性是指刑罰的適用具有無效果、可替代和太昂貴。見危不救行為的入罪具備不可避免性:首先,見危不救入罪能夠帶來明顯的社會效果。在刑法謙抑性原則的指導下,雖然各國都在縮小刑事立法圈,但無論經歷多少輪的刑法篩減,見危不救行為仍沒有國外大多數國家刑法所剔除。其次,見危不救入罪具有不可替代性。陳興良教授認為:“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若國家在運用民事手段或是行政措施之后,仍不能有效遏制的話,這時候便可用才能夠刑法來規制這種行為,即是通過刑事立法將其規定為犯罪,處以一定的刑罰,并進而通過相應的刑事司法活動加以解決。”[1]近年來雖說我國各省、市為遏制見危不救現象出臺了一些地方性的行政立法,但也僅僅是針對見義勇為行為規定的一些獎懲條例。雖然這些條例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是見危不救的現象仍然頻繁出現,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一現象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還是很大的。因此,見危不救入罪具有不可替代性。再次,見危不救入罪并不會付出昂貴的代價。國外刑法將見危不救行為都規定輕罪,相應的刑罰也大多是短期的自由刑或是罰金刑。國外針對見危不救行為的刑法規制取得的積極效果,已證明見危不救罪的刑罰處罰所產生的法律和社會效益遠遠大于其所產生的消極作用。雖然刑法的謙抑制性原則要求我們盡可能的限制刑法的介入,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謙抑性并不是說相對封閉的刑法體系只增不減,而是在受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的同時在新陳交替和與時俱進的,因此刑法調整范圍也是在不斷的調整和更新的。[2]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現代化的加進,調整社會關系的法律也就愈加廣泛。當見危不救這種危害社會的現象不斷出現,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時,而此時刑法的調整是最有效,那么適用刑法則勢在必行,而不能為了維護既有刑法的謙抑性而放棄刑法的適用。因此,見危不救入罪并不違反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相反還是遏制這一危害社會現象最積極有效的方法。
二、多視角分析見危不救入罪的可行性
(一)倫理學、社會學視角分析。英國倫理學家和法學家邊沁在1781提出“功利主義”這一概念。邊沁及其他功利主義學者把社會利益看作是個人利益的總和,他們認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功利主義所追求的原理。因此,他們認為在追求個人利益,更要重視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致性。[3]因此從功利主義立場看,見危不救者的有能力實施救助行為并且自身利益并不會受其影響時卻拒絕施以援手的行為,是一種完全忽視他人和社會利益只注重個人利益的行為。刑法是維護社會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的最后的手段,其制度設計應當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因此將嚴重違背功利原則的見危不救行為納入刑法的規制范圍, 在彰顯法律的公平和正義的同時, 也實現刑罰的目的, 從而使得基本的道德倫理秩序繼續維持下去, 同時也更好的維護整個社會的正常秩序。
由孔德提出,并經由涂爾干和狄驥的發展補充,形成的比較完備的社會連帶理論認為, 合作性法律隨著有機連帶關系取代機械連帶關系的步伐將替代壓制性法律。用社會連帶關系解釋法時,法被視為社會成員為保持相互關聯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鑒于社會連帶思想契合了20世紀以后工業社會一體化和個人與社會共同防衛安全的觀念,該思想也逐步的滲入到立法領域了。[4]因此, 其也被用來論證見危不救入罪的合理性。基于社會連帶,個人對社會中的他人不僅負有因自己身份和職責等特定義務而的產生救助義務,而且對即使沒有特定義務的一般人尤其是處于危難中的他人也負有救助義務。這種義務不僅是道義上的,也是法律上的。由此可見從社會學的視角看,見危不救應當通過刑法予以規制。
(二)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見危不救入罪即是道德義務的法律化,即把原本由具有樸素情感的道德義務從道德范疇中移到法律調整的范圍內,使該種義務變成具有強制力的法律義務。關于制度范疇,制度經濟學者們將其分為內在和外在兩種制度,道德屬于前者內容之一,法律則是后者內容之一。作為外在制度的法律內容明確具體、程序性強,用其來規制一些道德義務可以更好的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秩序。“外在制度通常作為必要的強制性的后盾服務于社會的內在制度。且它們也可以取代內在制度。[5]見危不救行為一直屬于道德約束的范疇,如今要將其上升為法律范疇,這就涉及到外在制度取代內在制度的問題,在制度經濟學看來,在外在制度所帶來的利益更大,且沒有破壞社會和諧的基礎上,外在制度取代內在制度便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說,見危不救行為入罪是可行的。
(三)法哲學視角分析。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在追求著自由,因為自由是人性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我們知道自由是帶著枷鎖的,是相對的。辯證唯物主義肯定了相對的意志自由。一種行為,在相對的自由之下, 行為人可選擇實施或不實施, 可這樣也可那樣實施。 也就是說,在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的前提下,我們每個人的自由都應該是有條件的 。“……第二, 關于對他人利益有害的行為, 個人則應當負責交代,并且還應當承受或是社會的或是法律的懲罰, 假如社會的意見認為需要這種或那種懲罰來保護它自己的話。”這是《論自由》一書中對個人自由的界限的界定。其所說的意思是如果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群體利益的話那么個人是完全自由的,他人和社會利益因個人行為而面臨危險或遭到損害時, 那么此時,就應當限制個人的行為自由了。用法律懲處和用道德譴責是常用的兩種限制自由的方式。面對他人的人身、財產以及社會公共利益處于現實的危險中時, 行為人有能力施以救助, 且實施救助也不損害自己或第三人的合法利益而拒絕施以援手,導致求助者的人身和財產受到傷害,行為人的這種行為可以說是對他人自由和生命的間接損害。立足于此,理應對見危不救者的行為自由加以限制,以便更好的維護社會秩序,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三、結語
社會的基本生活環境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個社會之人,個人的行為并不能為所欲為,在一定限度內必須要犧牲個人的某些自由來滿足社會這個大家庭的要求。面對社會基本倫理的逐漸缺失,當道德對屢屢發生的見危不救現象無能為力的時候,人們的安全感也在降低。為了防止道德嚴重滑坡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后果,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的刑法此時就應該擔負起其應當承擔的責任。見危不救破壞的是社會整體的利益,任何不利于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在法律面前都是要受到斥責的。多視角剖析后,見危不救入罪具有可行性的、且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2] 熊永明、胡祥福:《刑法謙抑性研究》,群眾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頁.
[3] 張運霞:《論功利主義的當代價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8期.
[4] 葉慧娟:《社會連帶理論視角下的見危不助犯罪化思考》,《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5] 潘新光:《見危不救罪的制度經濟學思考》,《法制與社會》2010年第4期.
作者簡介:施思,女,研究生,安徽省懷遠縣人民法院法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