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崗精神是小崗村摸索改革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其主要包括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大包干精神主要表現為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創造精神與和衷共濟、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沈浩精神主要表現為無私奉獻、以人為本的奮斗精神與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新時代培育小崗精神是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由之路,是砥礪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需要以務實精神引領產業振興;以奮斗精神帶動人才振興;以團結精神實現組織振興;以創造精神促進文化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 小崗精神 培育 具體路徑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并針對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強調:“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1]新時代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對此,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小崗精神作為重要的時代精神能夠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崗精神,其科學內涵是什么,小崗精神又如何引導鄉村振興建設,目前學術界研究的較少。筆者在對有關文獻梳理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際經歷,擬對小崗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戰略意義進行探討,也期望通過探討發揮小崗精神對鄉村振興建設的社會引領作用。
一、小崗精神的科學內涵
小崗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時代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因此,對于小崗精神的研究我們應該秉持著與時俱進的態度。通過對小崗精神的內容和體系構成進行分析,認為小崗精神主要可以歸納為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大包干精神主要表現為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創造精神與和衷共濟、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沈浩精神主要表現為無私奉獻、以人為本的奮斗精神與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
(一)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創造精神。敢為人先、勇于革新是大包干精神的精髓。小崗村18戶農民實行大包干,敢于打破常規,變革農村的生產關系,最終被證明只有創新生產體制機制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2]小崗村改革的成功充分的表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就必須尊重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創造精神。今天的小崗村,按照“現代農業的示范村、城鄉統籌的先行村、制度創新的實驗村和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四型村戰略目標,逐漸闖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3]。
(二)和衷共濟、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和衷共濟、齊心協力是大包干精神的靈魂。“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不在向國家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要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這是摘自小崗村18戶農民簽訂的一份生死契約。該契約顯示如果發生意外,村民要齊心協力、團結合作,并將他們的孩子撫養長大,這充分體現出小崗人民的和衷共濟、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正是因為有這種團結合作的小崗精神才有了小崗村的“包產到戶”名村和現在的小崗村新面貌。新時期,發展過程困難重重,改革路上舉步維艱,這就更要求全體中華兒女和衷共濟、團結一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苦奮斗。
(三)無私奉獻、以人為本的奮斗精神。無私奉獻、以人為本是沈浩精神的核心。1978年以后,中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小崗村“一夜跨過溫飽線”,卻“二十年未進富裕門”。2004年,沈浩放棄優越的發展條件,主動申請擔任小崗村第一書記,針對當時情況他提出“三步走”(發展現代農業、辦工業、搞旅游業)的發展思路受到部分群眾質疑,沈浩沒有放棄,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小崗人民走向脫貧致富之路。沈浩在日記里寫下這樣一句話:“憑良心,身為社會一份子,又為黨員,要做好事,要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哪怕再難也要做。”[4]沈浩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需要更多的基層工作者和各層領導干部像沈浩同志一樣發揚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無私奉獻的奮斗精神。
(四)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是沈浩精神的基礎。沈浩在日記里寫道:“為老百姓多辦事,辦好事,辦實事,給小崗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和贊口。”[5]在小崗村任職近六年來,沈浩書記一直為小崗人民的幸福生活四處奔波,為小崗村的發展勞心勞力。依托著80畝的葡萄示范園,引進技術人才,培育和壯大葡萄特色產業,舉辦葡萄文化旅游節。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在高高興興地在家吃團圓飯,而他放棄了早些回城陪伴在自己老母親身邊的機會,卻堅守在小崗村辦公,慰問村里的孤寡老人。2009年11月,沈浩累倒在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為了挽留一位改革路上的帶頭人,小崗人三次為沈浩按下紅手印,這三次紅手印是對他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最生動的寫照。
以上這些精神正是小崗精神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因此,要想做好鄉村振興就必須切實的培育小崗精神,讓其充分發揮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的功能。
二、新時代鄉村振興中培育小崗精神的戰略意義
習近平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6]它涵蓋了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以及人才振興。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項重大而又艱巨的偉大實踐,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強大的時代精神為其注入精神動力,而這種亟需的精神正是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所沉淀下來的小崗精神。
(一)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和其他事業同步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提高。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的“三農”問題依然突出,“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的“新三農”問題日益凸顯。由于從小就受到“走出農村”“城市比農村好”等思想的影響,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民增收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的非農收入,導致很多村莊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兒童。要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并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各主體轉變思想,把“逃離農村”的思想轉變為“改變農村”思想,真心實意的為農村發展獻言獻策獻力量。因此,要實現農業農村的發展就迫切的需要以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為主的小崗精神為指導,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二)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由之路。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7]。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并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依然很大。“三農”內部,農業供給質量和競爭力較弱,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不強,長期以來資源要素從農村向城市單一流向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8]“三農”問題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復興的短腿短板,對此,黨中央高度重視對農業農村問題的解決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實行鄉村振興推動農村農業的快速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是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砥礪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必然要求。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和推進三件大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改造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進行自我革命,加快改革開放。這一路走來,黨沒有任何私利,有的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關鍵時期,更需要黨永葆本色守初心,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充分發揚團結奮斗、勇于革新的小崗精神,把中國建設的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的更加美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9]因此,我們必須要深刻認識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好落實好。
三、新時代鄉村振興中培育小崗精神的具體路徑
小崗精神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其內涵價值,反而可以為我們當下的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0]因此,我們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把握好、處理好核心要素之間的關系。
(一)以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引領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因此,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制定鄉村的產業發展規劃。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形成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并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產業。要實現產業振興需要廣大基層工作者以實事求是和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切實的處理好行政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另一方面,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同時也要尊重和維護好農民的個人意愿。比如,在農業方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小農生產農業生產方式將一定程度存在,我們必須避免過度的人為干預,留給小農生產足夠的空間。實現農村產業振興不僅需要物質力量作支撐,更需要用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來指導我們實踐。
(二)以無私奉獻、以人為本的奮斗精神帶動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熱愛鄉土的帶頭人和領路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打造擁有無私奉獻、服務人民精神的鄉村人才隊伍才能為鄉村振興形成繁榮局面打下堅實的基礎。人才路徑是實現鄉村振興“以一當百”效用的重要路徑。要實現人才振興不僅僅需要培訓好農民主體,還需要把這種奉獻精神和不怕吃苦的奮斗精神弘揚到社會的各個階層,鼓勵更多的精英人才服務基層,帶動農村發展。首先,要激勵更多的優秀城鎮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為鄉村產業興旺奠定人才基礎。其次,要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醫療健康設施,吸引新鄉賢,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為農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組織村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通過“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11],努力打造鄉村科技人才隊伍,依靠科技人才,吸收現代科技成果改造傳統農村和農業,依靠現代科技發展農業,促進鄉村振興,形成興旺、美麗、文明、和諧、富強的農村發展新局面。
(三)以和衷共濟、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實現組織振興
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作為黨員干部更要有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精神,要有團結人民群眾,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毛澤東說過:“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就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12]在當前,加強黨的團結,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大作用。小崗村在村黨組織的號召下決心搞大包干,按下鮮紅的“紅手印”,為了讓全村農民“吃得上飯”他們相互扶持、齊心協力,這充分體現了小崗人的同心同力、齊心協力的團結精神。在新時期,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農村黨組織更要發揚這種精神,鞏固和建設好鄉村黨支部,搭好鄉村振興的班子,為鄉村實現良好的治理打下組織基礎。同時,基層黨員干部更要注重講政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上多次強調,作為黨員要強化宗旨意識,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團結群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村黨組織要切實的把鄉村民主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成為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有序、有效治理和發展的鄉村新格局。
(四)以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創造精神促進文化振興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和“魂”。沒有先進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小崗精神是我國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所形成的和不斷發展的時代精神,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3]在現階段,文化的發展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弘揚小崗精神,學習其敢為人先、勇于革新的創造精神,有利于我們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創造出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夠指引前進方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輸送不竭源泉。很多農村地區擁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長時期不被重視而漸漸地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而這些文化資源恰好是我們實現鄉村振興的重大突破口。以皖北地區為例,作為古代中原地區的皖北擁有廣袤的平原耕地,農耕文化深厚,完全可以借此打造其特色的農村產業。此外,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皖北地區保留大量的文物古跡,如:赤壁之戰遺址、虞姬墓和霸王城遺址、隋唐大運河遺址等。這些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我們鄉村振興建設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充分的利用好,打造好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
結 語
在小崗村的改革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小崗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的巨大精神財富。新時代,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如火如荼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應該培育和弘揚小崗精神,讓其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養料。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小崗精神產生于特定的時期,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我們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不斷地推陳出新,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之際,培育和弘揚小崗精神,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9][10] 習近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中國日報,2018-03-20.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328、425.
[3] 儲著源.“小崗精神”體現偉大民族精神[N].安徽日報,2018-03-27.
[4][5] 沈浩.沈浩日記[M].科學出版社,2010:26、179.
[6] 陳可涵.增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N].廣州日報,2018-04-27
[7][1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11、32.
[8] 劉合光.鄉村振興戰略關鍵點及其路徑[J].生態文明,2017,(12):35-37.
[1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239.
[1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李敏杰(1994—03月) 女,漢族,安徽泗縣人,安慶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