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品牌強農,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是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回望2018年,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春市把品牌作為農業突破的著力點,率先尋找農業發展、產業振興痛點,實行頂層設計、系統謀劃。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明確提出長春農業要實施品牌發展戰略,要求長春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從政府層面制定戰略構思和框架布局。一幅品牌強農的嶄新藍圖耀然面世。
高起點謀劃,高標準部署,高要求推進
盤點2018年,長春在農業發展上邁出了強勁步伐。對內訂準標、建基地、搞培訓、嚴監管、提品質;對外政府搭臺、組團推介、樹立形象、建立網絡銷售新渠道,構建了農業“走出去”的長春新模式。
在對長春市農業品牌工作的深度采訪和調研中發現,一項項喜人成果,一個個驚人數字,一串串堅實腳印,見證了長春市在品牌強農道路上的堅定與奮進,其方法與經驗也為吉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思維、新啟示。
頂層設計 系統謀劃
長春下活品牌強農一盤棋
2018年,是我國“農業質量年”,“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奏響了我國農業由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的三部曲,我國農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長春市找準契機,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爭當綠色有機農業建設標桿,制訂綠色有機農業生產示范標準,嚴格按標準流程組織生產……“干”字當頭、“實”字為先,緊緊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這艘大船向著高質量發展階段破浪前行。
辛勤耕耘結碩果,砥礪奮進譜新篇。
據統計,長春市每年用于綠色有機農業基地建設、農產品品牌打造的資金達到4000多萬元。全市綠色有機農業環境監測面積359.44萬畝。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40家企業被命名為“長春市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園區”。全市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市場檢測平均合格率達到98%。2019年3月,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建設現場會將在長春市召開。
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讓長春農業“走出去”
農產品品牌之爭,歸根結底是“特色”與“高端”的競爭。長春市立足本地特色,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依托高校及科研單位的科技支撐,鼓勵企業開發“尖端”“高端”農產品,推動農產品倚“特”而立,向“高”而行。
藍圖已繪就,揚帆正當時!
2018年年初,當東北大地還在積雪中沉睡,長春市政府在全市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會上,已然明確了實施品牌引領戰略。一場轟轟烈烈的品牌之戰,在長春大地上率先打響。
國內頂尖區域品牌規劃戰略專家,受邀前來助陣。有針對性的案例分析,各縣(市、區)主管領導的問與答,以及那些密密麻麻的課堂記錄,使區域品牌打造的緊迫感撲面而來。
2018年6月,吉林大地葳蕤蔥蘢,長春市委副書記徐晗帶隊,在杭州舉辦了長春農業項目及優質農產品推介會。長春市及五個農村縣(市、區)在推介會上重點展示并推介了本地主打農產品。現場,19個簽約項目,42億元的簽約額,昭示著長春市農產品依靠其卓然品質和政府的精準推介,敲開了“長三角”市場的大門。
回溯至2018年春節前夕,人們正在為新春佳節置辦年貨。長春市主管農業副市長賈曉東帶領各縣(市)主管農業領導及龍頭企業,帶著本地優質農產品扣開了天津之門,舉辦長春名優農產品天津年貨大集活動。同時,依托天津吉林商會,在天津建設長春名優農產品營銷中心,將長春市70多家農產品企業的上千種農產品帶進天津,全面試水品牌建設之路。
人勤天不負!天津營銷中心開業當天銷售額達300萬元,意向性簽約2000多萬元。營銷中心充分發揮展示、體驗、窗口作用,以“實體店+社區店+互聯網”的組合營銷模式,拓展天津及京津冀市場,有效地擴大了長春農產品的市場份額。
杭州與天津的推介,僅是品牌建設工作的冰山一角。一年來,在北京、成都、杭州、長沙、桂林等多地留下了長春農業人的忙碌身影和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榆樹大米、德惠小町、九臺貢米、農安珠蔥、雙陽梅花鹿等地域品牌以及企業特色品牌也隨之成為全國知名品牌。
推進品牌戰略,不能單腿走路,必須多措并舉。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是長春市推進品牌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近年來,長春市圍繞農業品牌,加大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權威宣傳,在高速公路上、繁華街路LED屏上等進行精準宣傳,并通過互聯網等進行新媒體宣傳,全面樹立長春農產品對外形象。同時,利用農博會契機,長春市連續四屆開展“神農杯”長春名優農產品評比認定工作。共評選認定120家企業的150個單品為長春名牌農產品,并在農博會期間設置專門展區進行展示和宣傳。
與此同時,長春市利用全國大型展會契機,組織企業走出去,參加了成都全國糖酒會、長沙全國農交會、桂林名特優農交會、廣州吉林優質農產品展銷、昆明泛亞農業博覽會、杭州都市農產品年貨大集等各種展銷活動近十次,進一步擦亮長春名優農產品品牌。
長春農產品競爭力迅速提高,僅在2018年3月的成都糖酒會上,實現現場銷售300多萬元。骨干企業現場簽約10多個項目,意向簽約額2000多萬元。吉林向宇與西安機場、日本味源有限會社現場簽訂了意見性供銷合同。九臺區忠田農業農民合作社帶去的2噸多鴨田米,不到兩天被搶購一空,并在現場與采購商簽約大米銷售合同30噸。
經過多年培育,長春市已形成長春大米、榆樹大米、德惠小町、九臺貢米、波泥河花卉苗木、農安三辣等多個區域公共品牌。榆樹坤泰和金裕米業生產的大米被評為“全國十大好吃米”。農產品品牌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創新模式 廣開渠道
長春以品牌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域內,利用農事節慶宣傳特色農產品;域外,在重點城市設立營銷窗口;線上,利用互聯網彎道超車。長春市開創了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新方式,讓優質農產品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
品牌營銷的最高戰略便是打動人心。
長春市一方面鼓勵各地區、企業結合當季農業生產、農村風情風貌、鄉土民俗文化等特色,舉辦豐富多彩的農業展會,主題農事節慶活動等,賦予農產品以情感和文化,“足不出戶”便讓農產品打動人心。
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扶持辦法,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域外商家、個人在域內外中心城市和二三線城市,建設以經營“長春名優農產品”為主的實體營銷店面,實現宣傳展示功能,市場開拓功能,輻射拉動功能。“送貨上門”,讓農產品進一步深入人心。
目前,長春市共建設了長春名優農產品北京營銷中心、天津營銷中心、杭州營銷中心等7處營銷中心。并建立域外長春大米營銷店26個,趟出了一條“公司抓渠道、營銷店面搞體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路子。
大數據是品牌農業發展的支撐。
農業綜合智能服務平臺、微短信服務平臺、農業災害預警平臺等五大平臺的建設,有效地提高了長春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
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智慧農業建設,讓長春農產品實現了從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過程的標準化。
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的品牌溯源,讓長春農產品形成了整體品牌效應,也讓長春農業成為完善的品牌農業。
長春市已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在蘇州互聯網+現代農業博覽會上,充分展現了其農業信息化取得的成就。
互聯網,是農業品牌騰飛的翅膀。
長春市品牌建設成功搭上“互聯網+”的快車。自2016年開始實施建設的農村特色電子商務示范店三年工程,目前已有40家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店,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每個電子商務示范店年營銷額均達到300萬元以上,有效地拓寬了當地農產品營銷渠道。九臺區其塔木北山村賈文亮電商示范店、雙陽晟華農村電商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示范店,依托本地資源,經營長春市各種優質農產品,產品不僅通過線上銷往全國各地,還走出國門,銷售到世界各地。
長春市于2017年依托本地企業在“京東”開設的“長春農特產館”,已實現銷售額5.6億元。長春“郵樂農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到23.3億元,40家農村電商示范點實現銷售額10.4億元。
打造農業品牌,帶活農業產業,富裕一方百姓。新形勢下,長春市正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率先在吉林省走出一條品牌強農之路。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2019年,長春市將在目標任務上再聚焦,在工作思路上再梳理,在政策措施上再加力,繼續推動農業品牌建設工作,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長春市農委負責人表示,品牌強農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