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的大發展,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的發展給地球帶來了更多的傷害,水土流失、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現象愈加嚴重。特別是水土流失,我國很多地方的水源已經顯得嚴重不足,土地面積也大幅削減。近年來全世界也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啟了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地進行植樹造林和保護水土,修護生態環境,以更好地造福子孫后代。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初探
中圖分類號:S15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9.02.014
在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提出了綠色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而在黨的十九大中再次強調了“綠水青山、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理念。可見,綠色發展、保護地球資源已經成為我國發展的主旋律。所以全社會都在積極地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相關工作,努力幫助地球恢復生氣,構建生態平衡。
1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重要性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地球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大。例如伐木,過度開采金屬資源、煤炭資源以及石油資源等,這些都嚴重地破壞了地球的整體結構,使得地球生態結構受到了影響,而隨著人類數量的增加,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如果不及時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地球終將面臨毀滅性的災害。所以必須及時地對地球資源進行保護。
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1缺乏統籌協調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應該進行統籌協調發展,必須要對受損程度、生態結構、恢復能力、周圍產業結構等進行全面統籌協調分析,以制定最合理的修復方案,保證修復工作的全面性。但在實際的修復工作中,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沒有對植被建設和土地結構進行全面整合,導致修復過程中出現很多浪費現象,也存在著資金的利用率低等問題。
2.2 模式結構不合理
生態系統本身是由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共同組成的,因而生態結構才更穩定,發展更長遠。但在當前的修復工作中,存在著植被單一、過程機械等問題,這些問題就不能很好地兼顧生態系統的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使修復工作的效率低下。
2.3 技術和設備落后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機械化的社會,而在生態系統修復的過程中,人們卻沒有投入過多的技術和設備,導致生態系統的修復仍以傳統的修復模式為主,導致工作進程較慢,植被的成活率較低,這些都影響著修復工作的進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大了修復工作的難度,卻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
3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
3.1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
大自然具備很好的自我修復能力,所以在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在修復過程中以大自然為核心,圍繞其展開修復工作,對相關物種之間的共生共惠情況進行全面考慮,種植有利于環境恢復的植被,讓修復的內容盡可能的向自然本身靠近,這樣修復效果才會更好,生態系統恢復起來也更快,還能夠有效節約成本。
3.2 因地制宜開展修復工作
我國疆域遼闊,自然氣候與植被的分布狀況等都有所不同,水土流失的程度以及森林的覆蓋面積等也不一樣。所以,在應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時,就必須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修復方案,以及具體應該種植的植被等。同時,還應該對修復地域的風土人情,以及農耕方式等進行充分的考慮,這樣才有利于修復工作的進行,最終保證修復工作的進度。
3.3 合理地進行科學配置基礎設施
我國的農村人口比較多,很多需要修復的生態環境之中還居住著人,他們在取暖、做飯等方面還在使用古老的燃燒木料的方法,這對環境的危害極大,如果不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改革,就不能有效地預防砍伐等問題,例如使用沼氣設備等,實行退耕還林措施可以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進程。
3.4 制定分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規劃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有所不同,所以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應合理進行分區操作,把我國規劃成幾個大區,然后再將每一個大區進行細化,這樣就可以實行一個小區域的水土生態修復,更有利于實現修復目標,將每一個小區域修復完成后,一個大區也就完成了生態修復,將所有大區都修復完之后,我國的生態修復工作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所以不但要將修復工作進行細化,還應該將修復工作落實到個人,以加快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進程。
4結語
地球環境應該引起每個人的重視,珍惜和保護環境是為子孫后代謀福利。本文就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進行了探究,以期對水土保持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張文聰,高媛.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成效與經驗[J].中國水利,2011(12):62-64.
[2]陳雷.水保保持生態建設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支撐和保障[J].中國水利,2013(04):6-10.
[3]趙秉棟,趙軍凱,宮少燕.論生態修復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的優化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03):105-108.
作者簡介:何雙振,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