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

【摘要】 目的 探討反復子宮脫垂對女性宮頸及陰道慢性病變的影響。方法 選擇100例反復子宮脫垂患者作為試驗組, 另取同期100例正常健康婦科體檢對象作為對照組, 兩組均進行盆底臟器脫垂超聲診斷, 觀察比較兩組宮頸及陰道慢性病變情況。結果 隨訪2年, 試驗組患者宮頸病變發生率為67.00%、陰道炎發生率為52.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2.00%、14.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反復子宮脫垂對女性宮頸及陰道慢性病變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 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增加宮頸病變及陰道炎發生率, 并影響正常的陰道菌群分布。
【關鍵詞】 反復子宮脫垂;宮頸病變;陰道炎;陰道菌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21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將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依據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 該疾病的發病率約40%[1], 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脫垂及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患者時常出現陰道前壁膨出現象, 進而產生壓力性尿失禁, 最終導致出現排便困難[2], 嚴重影響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質量甚至身心健康。反復子宮脫垂導致宮頸長期反復暴露在外, 極易誘發宮頸病變加速, 增加宮頸病變及陰道發生細菌感染, 因而需要進行有效的診斷, 目前臨床中主要使用盆底臟器脫垂超聲診斷[3], 能夠獲得顯著效果。本文探討反復子宮脫垂對女性宮頸及陰道慢性病變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反復子宮脫垂患者作為試驗組, 年齡29~53歲, 平均年齡(41.1±5.1)歲。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反復子宮脫垂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反復子宮脫垂病程>3年。排除標準:①進行過手術治療;②治療后未出現復發。另選取同期100例正常健康婦科體檢對象作為對照組, 年齡28~53歲, 平均年齡(40.5±4.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盆底臟器脫垂超聲診斷。采用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將陰道容積探頭頻率設定為5~9 MHz, 囑患者排空膀胱, 仰臥后取膀胱截石位, 暴露外陰, 子宮脫垂患者還應仔細回納脫垂器官。測量宮體(長、左右徑、前后徑)與宮頸(長、前后徑)各徑線, 并記錄數據, 計算子宮容體積。按照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期法(POP-Q)對盆腔器官脫垂進行診斷, 其臨床分期分為5個層次:0度:未出現盆腔器官脫垂;Ⅰ度:脫垂最遠端位于處女膜平面上>1 cm位置;Ⅱ度:脫垂最遠端在處女膜平面上<1 cm位置;Ⅲ度:脫垂最遠端超過處女膜平面>1 cm位置, 但比陰道總長度小2 cm;Ⅳ度:下生殖道呈現完全外翻現象, 脫垂最遠端, 也表示宮頸或陰道殘端脫垂比陰道總長度長2 cm。
對患者的陰道炎進行診斷, 使用無菌陰道棉在患者的陰道中部側壁進行擦拭, 以提取陰道分泌物, 提取后需要避免其外陰部與陰道口進行接觸, 以免使分泌物發生污染。使用無菌生理鹽水對分泌物樣本進行10倍稀釋, 并將其滴種到MRS選擇培養基上, 之后將其放置于37℃ 5%CO培養箱中進行培養, 培養時間約為48 h后, 將其中典型菌落涂在干凈的載玻片上進行革蘭染色, 借助油鏡觀察典型菌落涂的形態并采用生化反應對乳酸菌屬進行鑒定。然后記錄菌落數, 對陰道乳酸桿菌進行半定量測定。將陰道分泌物直接涂于兩張無菌玻片上, 在其中的一張玻片上添加一滴生理鹽水, 加蓋玻片, 使用超高倍鏡對滴蟲、念球菌、解脲支原體、沙眼衣原體、線索細胞進行鏡檢觀察;在另一張玻片上進行革蘭染色從而能夠發現革蘭陰性雙球菌;最后進行胺試驗、測定pH值。宮頸脫落細胞采用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 進而對患者的宮頸病變進行檢測。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宮頸及陰道慢性病變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2年, 試驗組患者宮頸病變發生率為67.00%、陰道炎發生率為52.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2.00%、14.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子宮脫垂主要是指子宮順沿著陰道下移離開其正常的解剖位置, 宮頸外口的水平達到坐骨棘平面以下, 甚至宮頸和宮體部分或全部脫出于陰道口外, 是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之一, 也是一種常見具有較大不良影響的疾病, 若未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或治療不徹底將會出現反復子宮脫垂的不良后果[4], 進而導致宮頸及陰道壁暴露在外, 改變了陰道的生存的濕潤環境, 同時接觸到外界會陰不潔的環境, 改變了陰道的菌群, 增加了陰道細菌感染的幾率。
依據相關臨床研究發現[5], 反復子宮脫垂患者陰道分泌物的酸性明顯降低, 乳酸菌群菌落數目明顯降低, 發生陰道炎感染的幾率較非子宮脫垂患者增加7~10倍。同時反復子宮脫垂導致宮頸及陰道壁水腫, 也增加了陰道感染的可能, 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診斷與治療, 目前臨床中主要采用盆底臟器脫垂超聲診斷方式進行檢測, 不僅能夠有效明確患者陰道菌群的分布情況, 同時還能夠有效明確患者子宮脫垂的等級, 進而能夠有效明確患者的宮頸與陰道病變情況, 從而能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 使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6-8]。
本研究結果顯示, 試驗組患者宮頸病變發生率為67.00%、陰道炎發生率為52.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2.00%、14.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主要原因在于隨著子宮脫垂現象的反復發生, 患者的宮頸及陰道壁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響, 因而在較大程度上改變了正常的菌群分布情況與子宮位置, 因而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后果發生率。
綜上所述, 反復子宮脫垂對女性宮頸及陰道慢性病變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 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增加宮頸病變及陰道炎發生率, 并影響正常的陰道菌群分布。
參考文獻
[1] 曹磊, 王志蓮. 全子宮切除術對盆底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 臨床醫藥實踐, 2011, 20(4):249-252.
[2] 曾新, 韓一栩, 吳麗香, 等. HPV在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中的檢測意義分析.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4, 18(1):127-128.
[3] 章靜菲, 王彤, 武明輝, 等. 北京市1399例宮頸癌的流行現狀及臨床特點. 中華醫學雜志, 2011, 91(43):3058-3061.
[4] 王君, 周秋霞, 劉潔, 等. 腹腔鏡下子宮腹壁懸吊術治療子宮脫垂的臨床效果及生活質量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7, 46(20):2510-2512.?
[5] 湯桂英, 何芳, 蔣燕, 等. 子宮全切與次全切對女性性生活質量及盆底功能的影響.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2, 4(1):1520-1522.?
[6] 閆志強, 于春玲, 莫培暉, 等. 分娩對產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的影響.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6, 41(2):205-207.?
[7] 高玉香, 王保起. 宮頸液基薄層細胞細胞學檢測1678例結果及臨床分析.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08, 7(6):63-65.
[8] 李淑芬, 李英梅. 子宮及陰道脫垂26例療效分析. 中外醫療, 2008, 34(34):179.
[收稿日期: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