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姿
【摘要】 目的 探究互動式護理干預模式在糖尿病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80例糖尿病抑郁癥患者, 采用數字分配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互動式護理干預模式,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結果 護理前,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56.70±5.32)、SDS評分為(58.93±5.56)分,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6.78±5.10)分, SDS評分為(58.27±5.63)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687、0.5275, 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46.79±4.30)分, SDS評分為(47.01±3.59)分,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2.04±4.20)分、SDS評分為(53.30±4.31)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5240、7.0921, P<0.05)。結論 糖尿病抑郁癥患者實施互動式護理干預模式, 有助于患者緩解內心壓力, 疏導患者不良情緒, 患者能夠主動參與治療, 穩定病情, 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糖尿病抑郁癥;互動式護理干預;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106
糖尿病屬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內科疾病, 當前無明確治療手段能夠治愈, 患者只能長期接受藥物治療, 維持血糖穩定。由于該疾病病程長、病情表現明顯、注意事項較多, 很多患者因此感到焦慮、緊張、抑郁[1]。持續性負面情緒會引起患者發生精神疾病, 不僅給糖尿病治療帶來困難, 還會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 在對糖尿病抑郁癥患者實施治療的同時加以護理干預, 提高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十分重要。本文探討互動式護理干預模式在糖尿病抑郁癥患者中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治療的80例糖尿病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糖尿病抑郁癥診斷標準, 在參與研究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數字分配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男23例, 女17例;年齡56~77歲, 平均年齡(65.4±5.6)歲;糖尿病病程1~18年, 平均病程(6.7±3.7)年;抑郁癥病程8個月~2年, 平均病程(12.5±4.1)個月。觀察組患者男22例, 女18例;年齡55~78歲, 平均年齡(65.9±5.7)歲;糖尿病病程1~17年, 平均病程(6.8±3.4)年;抑郁癥病程7個月~2年, 平均病程(12.4±3.9)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 以患者病情為中心, 根據醫囑做好患者病情護理、用藥護理, 指導患者正確用藥, 告知患者其他注意事項等, 必要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互動式護理干預, 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 2. 1 建立互動式護理小組 由主管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精神科護士、助理護士組成, 對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做好評估后, 進行小組討論。分析患者病情后對其制定合理護理計劃, 對護理人員進行系統培訓, 提高護理人員的互動能力。
1. 2. 2 互動式健康教育 每周組織糖尿病抑郁癥患者開展互動式交流會, 通過面對面交流, 讓糖尿病抑郁癥患者了解自己、他人病情, 從而重新認識糖尿病, 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讓患者和患者之間進行交流, 通過相互鼓勵、安慰, 引發患者的共鳴, 進而消除患者的內心不安、焦慮、抑郁情緒[2]。
1. 2. 3 互動式心理護理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 需保持耐心, 傾聽患者的訴求, 以誘導性交流方式, 讓患者釋放自身真實想法, 從而針對性給予心理干預。在患者日常生活中, 給予患者相關建議, 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以積極向上的語言, 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多鼓勵患者家屬配合護理服務, 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恢復患者家庭歸屬感、社會存在感[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SAS評分標準:<50分為心理健康, >50分并隨著分值增加患者焦慮程度越嚴重;SDS評分標準:<53分為心理健康, >53分并隨著分值增加患者抑郁程度越嚴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56.70±5.32)、SDS評分為(58.93±5.56)分,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6.78±5.10)分, SDS評分為(58.27±5.63)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687、0.5275, 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46.79±4.30)分, SDS評分為(47.01±3.59)分,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2.04±4.20)分、SDS評分為(53.30±4.31)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5240、7.0921, 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 臨床上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疾病, 常見臨床表現為“三多一少”, 患者不僅需要按時服用藥物, 還需要加強飲食控制、運動指導等, 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4]。如果患者糖尿病控制效果不佳, 還會引發其他器官發生并發癥, 包括眼、足、腎、血管、心臟等。糖尿病抑郁癥主要由于患者過度擔憂自身疾病, 從而引發精神疾病。該疾病無法通過確切方式治愈, 只能通過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和用藥治療改善患者不良情緒[5]。
互動式護理干預以協同護理為主要護理方式, 通過成立小組, 學習互動式護理干預內容, 再結合“護理人員-患者-家庭”模式有效的互動, 打消患者的消極心理。互動式護理干預借助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心理干預, 患者與患者之間的病情交流, 患者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影響, 幫助患者認知自身疾病, 正視治療, 緩解內心不良情緒, 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用藥習慣, 從而達到治療目的[6-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56.70±5.32)、SDS評分為(58.93±5.56)分,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6.78±5.10)分, SDS評分為(58.27±5.63)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687、0.5275, 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AS評分為(46.79±4.30)分, SDS評分為(47.01±3.59)分,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2.04±4.20)分、SDS評分為(53.30±4.31)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5.5240、7.0921, P<0.05)。
綜上所述, 糖尿病抑郁癥患者實施互動式護理干預模式, 有助于患者緩解內心壓力, 疏導患者不良情緒, 患者能夠主動參與治療, 穩定病情, 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陳芳. 探討互動式護理干預模式在糖尿病抑郁癥患者中的療效觀察. 中醫臨床研究, 2018, 10(6):69-72.
[2] 張燕. 中西醫結合治療聯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伴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及血糖控制的影響.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14):125.
[3] 胡美君. 中西醫結合治療聯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伴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及血糖控制的影響. 新中醫, 2015, 47(11):230-231.
[4] 張玉霞. 帕羅西汀聯合綜合護理干預治療糖尿病并發抑郁癥的療效.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5):37.
[5] 趙妮誼, 楊春蕾, 周楠楠. 加強心理護理對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礙患者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學, 2017, 29(8):77-78.
[6] 解坤, 段潔明, 馬華, 等. 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110例護理體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7(10):179-180.
[7] 楊水仙, 葉子. 心理干預模式對2型糖尿病護理效果的觀察. 實用糖尿病雜志, 2007, 3(3):20-21.
[8] 滿曉琴. 雙軌道互動護理干預模式在社區糖尿病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17):180-181.
[收稿日期: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