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
【摘要】 目的 探討高危兒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方法及優越性。方法 520例高危兒患兒, 依據信封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26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 實驗組予以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護理前后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等后遺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家長滿意度為100.00%(260/260), 高于對照組的82.69%(215/2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分別為(106.74±10.32)、(105.74±16.32)、(104.71±10.17), 均高于對照組的(90.21±6.69)、(92.21±14.69)、(93.21±7.2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評分分別為(96.66±3.10)、(93.44±1.44)、(96.01±3.61)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82.21±3.21)、(85.26±2.11)、(82.20±3.5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后遺癥發生率分別為1.92%、1.92%、1.54%和1.54%, 對照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后遺癥發生率分別為5.38%、5.77%、5.00%和4.62%。實驗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后遺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在高危兒護理中的干預效果確切, 可減少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等后遺癥發生率, 提高患兒家長的理解和認知度, 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 更好地保障患兒的生長發育,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高危兒;早期護理干預;優越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92
對于兒科來說, 高危兒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群, 指的是受高危因素影響且可能患有嚴重疾病且需要監測的新生兒[1]。目前, 醫學的進步促使高危兒的生存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但高危兒腦癱和認知障礙等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病率有所增加, 給患兒家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 為了降低腦癱、癲癇、精神發育遲滯等后遺癥的發生, 需要對患兒進行早期護理和康復。本研究分析了高危兒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方法及優越性,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兒童保健中心進行研究的520例高危兒患兒, 依據信封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260例。實驗組男140例, 女120例;日齡1~7 d, 平均日齡(4.21±1.01)d;體重1.1~4.2 kg, 平均體重(2.67±0.53)kg;其中, 出現產后窒息150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43例, 高膽紅素血癥37例, 缺氧缺血性腦病20例, 肺炎23例, 核黃疸17例。對照組男143例, 女117例;日齡1~7 d, 平均日齡(4.27±1.26)d;體重1.1~4.3 kg, 平均體重(2.61±0.57)kg;其中, 出現產后窒息150例, 蛛網膜下腔出血43例, 高膽紅素血癥36例, 缺氧缺血性腦病21例, 肺炎23例, 核黃疸1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予以早期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指導家庭成員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護士告訴患兒家長疾病的原因、癥狀及危害性, 使其充分了解嬰兒的運動和智力發展, 喂養的知識和疾病的預防方法。
②在醫務人員培訓合格后對患兒進行視覺聽覺等訓練, 于洗澡后和下午喂養之前進行。在健康教育操作期間, 室內溫度應控制在28~30℃, 從高危兒的頭部、面部開始按摩, 而后按摩四肢和背部, 按摩力由輕到重, 15 min/次。同時, 可以播放柔和舒緩的音樂, 音量控制在35~50 dB, 保持室內環境安靜。③重點康復訓練。經過3~6個月的護理干預, 給予患兒康復訓練, 在專業兒童康復教師的指導下, 護士選擇性地使用Bobath等方法和其他個性化康復訓練技術來進行患兒的康復訓練。④出院后的護理干預。高危兒6個月~2歲時, 需要為患兒家庭開展康復訓練指導, 為其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法。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兩組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均為最高分100分, 分值和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呈正比);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兒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等后遺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家長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家長滿意度為100.00%(260/260), 高于對照組的82.69%(215/26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兒護理前后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比較 護理前, 對照組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分別為(77.34±2.21)、(65.34±12.21)、(76.25±5.26), 實驗組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分別為(77.32±2.25)、(65.32±12.25)、(76.31±5.21),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實驗組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分別為(106.74±10.32)、(105.74±16.32)、(104.71±10.17), 均高于對照組的(90.21±6.69)、(92.21±14.69)、(93.21±7.2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均高于護理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比較 實驗組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評分分別為(96.66±3.10)、(93.44±1.44)、(96.01±3.61)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82.21±3.21)、(85.26±2.11)、(82.20±3.5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等后遺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分別有5例(1.92%)、5例(1.92%)、4例(1.54%)和4例(1.54%), 對照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分別有14例(5.38%)、15例(5.77%)、13例(5.00%)和12例(4.62%)。實驗組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后遺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高危兒由于不利因素容易使各種器官受到損害, 特別是導致神經系統發育異常, 經常造成腦癱、精神發育遲滯和精神行為異常等嚴重后果, 給患兒造成痛苦, 給患兒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和痛苦, 需要早期護理干預促進患兒健康生長發育[2, 3]。
早期護理干預是一種基于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護理活動, 早期干預可對患兒及其家屬產生直接作用, 其實施方法多種多樣的, 可帶來一定的效果。早期干預中康復治療師利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 根據高風險兒童的具體情況制定最合適的干預措施, 從而有效規避腦損傷后遺癥等的發生, 促進高危兒腦組織的再發育[4]。
之所以進行早期干預, 是因為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人體大部分神經細胞開始生長和增長的階段, 有較強可塑性, 早期干預可有效進行損傷神經修復, 促使高危兒的神經發育。早期護理干預對高危兒智力發育有促進作用, 經早期醫療干預, 指導患兒家庭成員學習相關的醫學知識, 可提高家庭成員認識, 積極配合和協助患兒訓練, 通過聽覺、視覺等反復刺激患兒的大腦皮層, 并在大腦皮層產生一系列相應的反應, 最終促進患兒的大腦發育, 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5]。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兒家長滿意度, 以及患兒智力發育指數、發育商、運動發育指數均高于對照組, 家長對臨床知識的認知水平、家長的護理配合程度、護理環境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等后遺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期護理干預在高危兒護理中的干預效果確切, 可減少癲癇、聽力障礙、腦癱、中樞性協調障礙等后遺癥發生率, 提高患兒家長的理解和認知, 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 更好地保障患兒生長發育,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云靜, 梁蒙蒙, 耿香菊. 腦癱高危兒早期實施多元化護理對體格智能發育的積極影響. 中國療養醫學, 2018, 27(7):731-733.
[2] 夏露, 仇愛珍. 以多元化理念為介入點的護理干預對腦癱高危兒智能及運動發育水平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7(11):1233-1236.
[3] 鐘燕平. 醫護一體化模式在高危新生兒母親產前訪視的應用研究. 臨床護理雜志, 2018, 17(1):5-7.
[4] 董梅花. 早期護理干預對高危兒智能和運動能力發育的影響研究.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51):13-15.
[5] 岳慶芳. 某區高危兒干預影響因素及效果分析. 第二軍醫大學, 2017.
[收稿日期: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