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相燕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對科技工作者提出的總要求。近年來,杭州市林科院、廣大林業科研和推廣工作者,始終牢記為民解憂、引導發展的本心,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掛在林農笑臉上。在科研對象上著重圍繞毛竹、筍竹、山核桃、香榧、花卉苗木以及林下經濟等林業特色產業;在研究方向上著重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努力攻克當前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并尋找適用技術;在科研手段上采用自主研究研發和借梯登高相結合的方法,積極與相關科研院校合作,加強應用研究。截至目前,杭州市林科院與中國林科院、浙江醫院等單位建立了2個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產品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國家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省科技興林獎等十余項獎項,有效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產業發展和田間山頭,熟化技術解決科技的“最后一公里”,并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精準幫扶中的獨特作用,推廣“一畝山萬元錢”模式14.74萬畝,實現總產值10.49億元,引導幫助山區群眾依靠科技實現增收致富,有效助推鄉村經濟的振興。
拯救林農的“搖錢樹”山核桃煥發新機
“白露到、竹杠搖”,山核桃樹就是臨安林農的搖錢樹。近年來,臨安山核桃產業正在經歷著一場因過度經營引發的產業之痛,山核桃樹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成片枯死,這棵“搖錢樹”正經歷“非典”折磨。據調查,臨安區島石鎮的山核桃林一年內損失20%,嚴重威脅山核桃產業可持續發展,比如林農方玉平家的150余株山核桃原先能收1000多公斤干籽,發病后90%的樹死亡,至少損失了5萬多元收益,錢袋子一下就癟了。
杭州市林科院特色經濟林所所長、教授級高工趙偉明帶領的山核桃研究團隊發現病情后,迅速前往臨安山核桃產區進行山核桃調研,開展測土配方、扦插嫁接等實驗。研究發現,山核桃干腐病是由于長期盲目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除草劑,從而引發了山核桃林地土壤普遍酸化、養分循環失衡、地力衰退,導致山核桃林由“健康林”變為“早衰林”甚至“衰敗林”。山核桃團隊迅速建成山核桃干腐病綜合防治示范基地3個,提出了以土壤酸性改良和減氮為主的養分調控相結合的綜合改良措施,加速《退化山核桃林專用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山核桃專用的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嫁接培育抗干腐病山核桃苗木的方法》等3項國家發明專利成果的轉化應用。經過原材料的層層把關和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相繼開發出山核桃專用肥產品3個(基肥型、追肥型、退化林地型)。改良過的山核桃樹木生根能力顯著增強,活根數量明顯增多,葉片黃化現象大為改善,轉綠明顯。推廣技術后山核桃每畝干籽產量提高20%以上,增收500元/畝以上,累計培育生產抗病山核桃優良苗木12萬余株,推廣造林面積4800余畝,已實現苗木產值超360萬元,臨安林農贊嘆,接近死亡的樹又煥發了新春,“搖錢樹”又回來了。
建好山區的“綠色銀行”竹筍產業轉型升級
杭州竹產業存在毛竹材價格低、雷竹林退化嚴重、竹筍質量下降等問題,影響到區域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院長、研究員何奇江帶領的竹子團隊結合“筍用林減肥減藥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和浙江省林業科技推廣項目“雷竹營養特性與推薦施肥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等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提出特色化、品質化、精準化、省力化和品牌化的竹筍業發展目標,在余杭區徑山、百丈等地推廣竹林測土配方技術和緩釋肥在竹林中的應用,不但降低了成本,還改良了土壤,提高了竹筍品質。
通過實施杭州市科技項目“高節竹‘白筍覆土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在桐廬莪山鄉示范基地采取邊研究邊推廣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筍產品附加值,林農人均高節竹純收入205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22%。目前累計推廣近萬畝,逐漸打響了“白玉筍”品牌。與桐廬康源菜竹合作社合作,培育了一種更高品質的高節竹竹筍。新品種竹筍不僅外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筍殼從以往的黑殼變成了白殼,而且味道鮮甜,營養價值也更高,既好看又好吃,價格比原來的竹筍高出40元/公斤,為林農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杭州市林科院還主持完成了浙江省地方標準《毛竹筍用林栽培技術規程》,為全省的毛竹筍用林標準化栽培提供技術指導。2018年竹筍出筍期,受冰凍雨雪天氣影響,竹產區出現老竹折斷、竹株倒伏等現象,林科院帶領竹產業團隊下鄉指導1316人次,指導受災面積24.56萬畝,指導企業合作社237家、受災農戶1.3萬余戶。
挖掘青山下的“金山銀山”林下經濟蓬勃發展
根據省局進一步深化“一畝山萬元錢”行動的統一部署,杭州市將在堅定森林資源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堅持綠色、生態、高質林業發展方向,加快科技創新,加強多產業融合,通過“一畝山萬元錢”工程建設,促進鄉村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努力推動鄉村振興進程。以杭州市林科院副院長、教授級高工宣子燦帶領的推廣團隊廣泛調研,本著規劃引領、集成推廣、特色創新和尊重群眾意愿的原則,迅速而有效推進“一畝山萬元錢”工程,努力讓綠水青山資源稟賦轉化為金山銀山。同時,該團隊根據杭州林業實際以及特色優勢,擬定了杭州市特色產業高效生態栽培、林下復合經營、多產業融合經營三大類型模式的示范推廣路線和時間表,計劃到2022年,分別完成45.3萬畝、12.1萬畝、15.2萬畝,全市合計完成示范推廣面積為72.6萬畝。在特色產業高效生態栽培示范推廣方面,做強做好山核桃(薄殼山核桃)、竹林、香榧、鐵皮石斛、油茶、柿子、山地生態果品高效栽培以及花卉苗木(特色種苗)精品化栽培8個特色產業模式;在林下種養植(殖)復合經營示范推廣方面,著重推進林下藥食用經濟植物、食用菌的種植,林區經濟動物養殖模式三方面,挖掘淳安木瓜、桑黃等杭州特色的藥食用材料,成為林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在多產業融合經營示范推廣方面,引導發展森林文化教育、森林康養、旅游運動等相結合的森林多功能和多種效益開發利用,實現多產業融合,使良好森林多產業融合經營成為林業產業發展的又一經濟增長點。
探索林業科技的奧秘基礎研究揚帆起航
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基礎科學研究,看著簡單枯燥,卻是林業科技進步的基礎。近年來,杭州市林科院引進基礎研究博士2人,建立實驗室3個,購置實驗儀器資金約300萬元。開展森林康養基礎性研究,檢測杭州典型城市森林及周邊的PM2.5、空氣負離子、植物芬多精等空氣質量參數,摸清森林生態保健因子的動態變化規律,探明不同森林類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作用機制,提出康養型森林的經營措施和政策建議,為公眾更好地利用森林休閑養生提供科學指導。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基礎性技術研究及應用,調查研究工廠化栽培環境下鐵皮石斛的有害生物種類及發生規律,針對主要有害生物提出物理防治和天敵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減少農戶經濟損失。探尋山核桃果實黑斑病和薄殼山核桃果實黑斑病的流行規律,篩選合適的藥劑,確定藥劑防治時間和方法,指導林農進行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防治效率超90%。
通過林業技術研究和推廣,杭州市林科院也培養了一批人才,2013年成立以來,有3位科技人員晉升正高職稱,5位科技人員晉升副高職稱,現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杭州市“131”第一層次等人才5人,還獲得了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林業科技標兵、杭州市先進科技工作者、杭州市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下一步,杭州市林科院將著眼于加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加快構建課題來源于實踐、成果應用于生產的科技創新機制,讓林業科技工作始終與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林農增收緊密結合,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有力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林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