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膾炙人口、傳唱千年的《相思》,講的就是紅豆樹。
紅豆是紅豆樹屬(Ormosia)的種子,又稱“相思子”。紅豆屬隸屬于豆科(Fabaceae),分布于南美東部、東亞到澳洲東北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其屬名Ormosia,來自希臘文Ormos,意為項鏈,說明其可作項鏈等裝飾品。全屬約130種,中國有37種,多分布于五嶺以南,以廣東、廣西、云南和海南為主要分布區。該屬植物均為木本,多數為喬木,體形高大,部分種類呈灌木狀,星散分布于常綠闊葉林中。千百年來,紅豆樹被國人視為“相思”之樹。在國產的紅豆樹屬植物中,紅豆樹(鄂西紅豆)、光葉紅豆(烏心紅豆)、欖綠紅豆(胭脂樹)、小葉紅豆及臺灣紅豆等均以材紋美麗、致密堅硬而著名,尤其是紅豆樹這個樹種最著名,其在浙江廣為種植,同時是龍泉的“市樹”。
生物習性:紅豆樹(O.hosiei),通常叫鄂西紅豆,別名江陰紅豆、何氏紅豆、花梨木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因種子皮色鮮紅而得名,常綠或半落葉喬木。主要分布于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陜西南部、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地,生于海拔400—650米的丘陵、河邊或山谷常綠闊葉林中。耐寒,在本屬中是分布于緯度最高的一個種。對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但對水分要求較高。在土壤肥潤、水分條件較好的山洼、山麓、水口等處生長快,干形也較通直。其主根明顯、根系發達、壽命較長、萌芽力強、移植極易成活。
觀賞價值:紅豆樹的樹形、葉、花、果、種子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其樹姿優雅清秀,樹體高大,濃蔭覆地,可長高至數十米,形同巨傘。其葉為奇數羽狀復葉,春天嫩葉呈微紅色,夏天葉片呈亮綠色,賞心悅目。紅豆樹3—5年開一次花,結一次果。夏初,大朵大朵的蝶形花,著生在圓錐花序上,其色或潔白、或淡紅,燦若云霞。秋末結果,豆莢為茶色,狀如雞心。剝開豆莢,便是蠶豆大、心臟形的紅豆,鮮紅鮮紅的。紅豆樹是極為優良的道路綠化和庭院美化樹種,孤植、叢植或列植為行道樹。
經濟價值:如果說浙江龍泉因寶劍而聞名,那么龍泉寶劍因紅豆樹而增輝。龍泉寶劍的劍殼和劍柄是用紅豆樹的芯材加工而成。紅豆樹適宜在亞熱帶地區栽培,是最接近國家標準5屬8類33種紅木樹種中的分布最北、最耐寒的珍貴樹種之一。其芯材光滑堅重,結構細,材性均勻,易切削,紋理美麗,不經油漆卻形同墨玉,因而與紅木齊名,可用于制作高檔家具、工藝雕刻、特種裝飾和高級地板等。紅豆樹是浙江、福建等省優先發展的珍貴用材樹種之一。紅豆樹種業也是龍泉等地林農致富的重要產業。
紅豆樹種子晶瑩紅亮,久存而不蛀、不壞,色澤依舊,可制作工藝品及裝飾品。此外,其根與種子可入藥。其根性平,味苦,有小毒。中醫用來殺蟲、拔毒、排膿,可治疥瘡頑癬、癰疽腫毒等。中國學術界還發現紅豆樹的根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來醫治乳痛、肝炎、咽炎等多種疾病。
文化價值:紅豆樹文化內涵深厚,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古代青年男女把紅豆樹種子作為珍貴聘物相互饋贈,充當愛情的無價信物,這一文化更因唐代詩人王維寫下了著名詩篇《相思》而不斷傳承和發揚。江蘇省江陰市顧山有個紅豆村,紅豆村有座紅豆院,院內有棵千年紅豆樹,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中外游客,也牽系著無數癡情男女的情思。相傳這棵紅豆樹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紅豆樹壽命長,常形成古樹。一些紅豆樹自然保留于村口和寺廟旁,常被賦予避邪、長壽、庇福與吉祥等寓意。現在這些紅豆樹古樹自然群落都得到了妥善保護。近年來,除大力發展紅豆樹珍貴用材林及將紅豆樹大量用于景觀綠化外,一些地方結合城市公園、特色小鎮和名人名樹園等建設來發展紅豆樹文化產業,發掘紅豆樹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