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
鎮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隸屬于兩棲綱有尾目蠑螈科棘螈屬。世界上棘螈屬物種目前僅有3種,鎮海棘螈、琉球棘螈(Echinotriton andersoni)和高山棘螈(Echinotriton maxiquadratus)。鎮海棘螈自然分布狹窄,經多年調查,其數量稀少、種群瀕危滅絕,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浙江寧波市北侖區林場是鎮海棘螈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位于北緯29°50′,東經121°52′,地處北侖區大碶鎮和柴橋鎮之間,處于江南大陸架的最東端,屬天臺山脈太白山支脈,主峰九峰山海拔502.9米,平均坡度15°—25°,屬沿海低山丘陵。北侖區林場總經營面積10.45平方千米,林業用地面積10.20平方千米,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8.59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96.3%,森林植被屬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帶,并具有罕見的亞熱帶最典型的自然生態群落。據2017年的氣象資料,林場年降雨量1517毫米左右,年降雨量最高的月份為6月,全年雨日123天。該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北侖區林場為鎮海棘螈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極度瀕危 保護迫在眉睫
兩棲類種群數量下降的速度遠遠超過其他脊椎動物,有30%的兩棲類物種被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列為受威脅物種。2016年對中國已知的408種兩棲動物的瀕危狀況進行了評估,中國受威脅的兩棲動物共計176種,占評估物種總數的43.1%,明顯高于《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5)的物種受威脅率(30.8%)。中國兩棲動物特有種272種,其中48.9%屬于受威脅物種。中國兩棲動物受威脅比例最高的目是有尾目(63.4%)。中國大多數兩棲動物物種分布在西南山地和華南地區,以海拔2000米以下的區域為主。其中,棲息地退化或喪失、捕捉、環境污染位列受威脅兩棲動物致危因子的前3位。
1998—1999年,謝峰等在瑞巖寺開展研究,初步估算鎮海棘螈群體數量為369尾。2012—2017年,全省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范圍包括鎮海棘螈現有的兩處穩定繁殖場——北侖瑞巖寺(柴橋)和鄞州東錢湖鎮;增加了發現成體的分布點,有余姚大隱鎮、鄞州東吳鎮、北侖春曉鎮等幾處;歷史分布點城灣近年來無成體發現。最后,綜合寧波各分布點的情況,初步估算其總體數量在400尾左右。鎮海棘螈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人類經濟活動較多的地區。近年來,人類長期以來的經濟活動造成鎮海棘螈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環境被破壞,以致棲息地片段化。因此,開展鎮海棘螈的種群生物學研究,了解該物種的種群數量和種群分布特征、研究其繁殖行為與胚胎發育可以作為鎮海棘螈利用和保護的基礎。兩棲類是初次登上陸地的四足動物,其特殊的繁殖特征、變態發育以及對環境因子的高度敏感性,造成了其分布區域受限、種群數量易被干擾的情況。這也是鎮海棘螈瀕危因素之一。
開展實驗 提供基礎數據
采用樣方法與樣線法相結合的方法完成鎮海棘螈繁殖池塘及產卵位點選擇機制的調查與研究,調查了鎮海棘螈分布區范圍內16個水塘并收集相關生態因子數據加以分析,確定鎮海棘螈的分布范圍。通過調查,成功發現1處新增野外繁殖水塘。但該位點因遭受人為破壞,繁殖水塘幼體全軍覆沒。可見,鎮海棘螈的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在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寧波市農業局、北侖區農林局的支持下,中國計量大學生物資源與多樣性研究所鎮海棘螈項目組依據浙江省林業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工程”行動方案中對鎮海棘螈的“搶救保護目標”及“突破技術和關鍵措施”要求,對北侖區林場鎮海棘螈進行以下研究:對鎮海棘螈繁殖池塘數量及分布進行調查,完成對繁殖場地生境要求、棲息地質量、繁殖水塘數量與分布等棲息地選擇因子等繁殖生態學相關問題的解答;對鎮海棘螈繁殖池塘及產卵位點選擇機制進行研究,完成對受精卵發育環境需求、幼體生長發育環境要求等生態學相關問題的解答;對鎮海棘螈生活史進行研究,掌握鎮海棘螈繁殖生態學、早期個體發育研究,解決人工撫育問題;對鎮海棘螈人工擴繁技術進行研究與開發,突破人工繁殖技術,提高卵的孵化率、幼體成活率及上岸率,實現人工繁育鎮海棘螈苗種,為后期建立繁育基地、進行大規模人工繁育及野外放歸提供科學基礎數據。
野外放歸 促進種群復壯
基于對鎮海棘螈胚胎發育、幼體發育各階段生活史的研究,研究小組對鎮海棘螈實施人工擴繁計劃。通過對幼體進行食性實驗,找到鎮海棘螈水生階段最佳人工飼料,有效提高了幼體的體質,避免幼體由于食物不充分造成的營養發育不良以及互殘以至死亡等問題。
鎮海棘螈項目組在2018年成功繁育鎮海棘螈幼體,并挑選了100尾身體完整、健康活潑的正常個體于2018年8月30日在北侖區林場進行野外放歸。根據前期實地踏查、資料分析和訪問,北侖區林場鎮海棘螈擬野外放歸地為鎮海棘螈野生種群繁衍生息的主要棲息地,該地的水源比較充裕;有豐富的草本植物和林下灌木物種,食物資源充足;北侖區林場還配有專職人員進行日常巡山巡護。此外,當地社區支持鎮海棘螈在該地區的野外放歸計劃。2018年5月,在北侖區林場的大力支持下,項目組擴大了鎮海棘螈安全活動范圍,增加一個鎮海棘螈繁殖水塘,對該物種的野外放歸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此,除了繼續擴大種群規模,還需要繼續做好野外種群的保護與建設工作。要積極加強對鎮海棘螈保護區的監管,在一定范圍內結合產卵場、棲息地、越冬地以及公路的位置構建鎮海棘螈遷徙廊道;沿著動物通道兩側設置一定距離的漏斗狀隔離欄,保持遷徙路線的順暢,并防止棘螈通過地面的微生境、植被攀爬越過隔離欄進入公路;通過在鎮海棘螈繁殖季節限時、限量放行車輛,在鎮海棘螈遷移公路兩旁設置禁止鳴笛、動物通道指示牌,提醒司機和道路使用者不破壞或者盡量減少各種干擾等方法降低鎮海棘螈路殺風險。對鎮海棘螈繁殖水塘周圍生境進行必要的改造,增加人工噴淋系統,保持繁殖場濕度。人工增加投喂餌料,改善水塘水質,增強個體體質;使用紗網覆蓋水塘,避免蜻蜓等幼蟲對幼螈的捕食以及食物資源競爭;嚴禁在鎮海棘螈分布區內使用化肥、農藥等有毒物質;對鎮海棘螈繁殖池塘進行持續性定期檢查和連續記錄監測;增強對鎮海棘螈保護的宣傳力度和范圍,增強村民們的環保意識。
鎮海棘螈保護工作已經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只有不斷地付出與努力,才能最終實現鎮海棘螈種群復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