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莊 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實驗區木臺小學
引言:《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誘發學生積極思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和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只有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真正促進學生的學習。我國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影響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數學學習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能樂意走進課堂,去品味數學。而一個好老師不只是會傳授知識,更善于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多年的教學探討,我將日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分享如下,以供參考。

小學生喜歡關注“有趣味、新奇、好玩”的事情,尤其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學生,因此,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動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戲、大膽合理的猜想、競爭激烈的比賽等形式呈現問題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樂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主動地學習數學。
在學習《商不變的性質》一課時,我安排了這樣的一個情境,一開始給學生講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猴王給小猴子們分桃子。猴王說:“給你們9個桃子,平均分給3個小猴子吃。”小猴子聽了搖頭嫌太少。猴王又說:“給你們90個桃子,平均分給30只猴子吃。”小猴子得寸進尺,還嫌少。猴王顯得慷慨大方的樣子說:“那就給你們900個桃子,平均分給300只猴子吃。”這個小故事很有趣味性,學生聽完就大笑起來。在這樣有趣的故事中老師再引導學生去探討商不變的性質,這樣的教學既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情境創設,吸引了學生,引領學生去體驗、享受成功的快樂。
情境只是一種輔助的功能,重要的是要把數學問題融入到情境中,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地探究新知識。比如,我在數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教材在這節課中為教師提供的情境是派哪個小組發球,而我就沒有采用這個情境,而是進行了創造性的革新。因為課前我做了調查,發現班里的學生對點球這個事情不是很了解,也不感興趣,但是很喜歡籃球,對投籃很喜歡。所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改變了教學設計的情境。開始的談話“同學們喜歡哪位籃球明星”更是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生活中的敏感話題,學生很樂意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喜愛。“我們學校也有籃球明星,看看你們認識嗎?”從籃球明星過渡到身邊熟悉的體育老師,教師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狀態,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學生興致勃勃的時候,繼續拋出問題:“如果你是校長,你會派誰參加比賽”,把學生積極性推向高潮,學生在設計好的情境中,學習興趣逐步升高。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課堂上可以創設具有挑戰性的情境,教學中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突出重點、重難點,少批評、多鼓勵”。例如,在教學“1 1~20各數的認識”時,因小學生年齡比較小,由于20以內數字還沒學到,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課前,我準備了兩捆10根小棒,讓不同小組各派一名成員作為代表進行比賽。老師在比賽之前可以講一下,每捆10根。把其中的一捆拆開,另一捆不拆。讓兩組學生接著不拆的那捆一根一根地數。這樣更有益于全體學生進入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之中,孩子都有好勝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小組可以獲勝,這樣學生的欲望瞬間被激發了。也只有設計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才能讓學生在尋找答案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生活環境、已有知識出發。”對于小學生而言,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到的、間接看見的、聽說的事和物,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所以,教師需要將要教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呈現出來,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富有時代氣息、喜聞樂見的親切的生活情境。
我在教學《年、月、日》活動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問一問學生的生日,聽一聽學生對年月日的了解,議一議學生的生日是不是正確。這些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將數學更多地聯系了生活實際,貼近生活,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身邊,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對本來枯燥的數學產生親切感和真實感,誘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心理渴求,不僅調動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力量,感受到數學迷人的魅力,引導學生親近數學,激發其學好數學的愿望。
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教學中,把問題情境活動化,就是讓學生投身到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如在教學《圓錐體的體積》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把一個圓柱體橡皮泥切成一個等底等高圓錐體,看一看切成的圓錐體大約是圓柱體的幾分之幾。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要動手,而且還要動腦思考,活動結果學生易于接受,印像深刻。在活動中,學生的興趣得以升華,情感得到感染,保證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會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素材,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問題情境。實踐證明,這樣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