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華(滿族)
晚飯之后,江風微涼,略帶著幾毫米的塵世倦怠,輕輕漫步于澧水河邊,一軸水墨丹青便不經意地鋪卷而來:堤上行人,三五成趣挽愜意;江上漁者,一竿斜陽釣光陰。傍晚的張家界,澧水堤岸的空氣清新到令每個毛孔都愜意而舒張。
河在街邊,街在河畔,水畔飄來的音樂聲將我原本游移的目光悄然拉直。澧水河的河面并不寬闊,一眼望去,婉約得像一首清麗雋永的唐詩,青碧碧的,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有著完全不同的韻致,如果把當年朱自清與俞平伯筆下那滿河胭脂的秦淮河比作一個風塵女子的話,那么這清秀輕盈的澧水,便精致得像極了浪漫而極富內涵的女子:有一點點小資的氣息,卻沒有一絲一毫的脂粉氣,精致里面透著另一種只可意會的雅意與不可言傳的韻致,仿佛不經意間便將這靜謐的夜空以及漫天的星斗都融了進去。
沿街的河段則是另一番味道:那些站得筆直的街燈中,跳躍而出的、驛動著不安分的霓虹,排著隊依次跳入水中,不安分的代價,便是將自己摔成了另一種美麗,摔成了另一種歌聲,摔成了萬千美麗的夢的晶瑩,摔成了無數個夢幻般的金碧澄明的小小燈影,在流水微漣的拉扯中,波光粼粼,美輪美奐,雋永,靈動,空蒙,隨性?;腥魸M河漂浮著數不清的、金黃色的小小精靈,在微笑,在跳動,在空靈,在釋放著張家界這個土家民族圣地所獨有的原始底蘊與自然秉性,與她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共同分享著紅塵內外的美麗、和諧與寧靜。
一陣甜美的山歌聲,將我從這安靜而祥和的夢境中拉醒。歌聲將我的目光牽引到澧水的對岸,這才發現居然還有一個年輕的浣衣女,一邊在石板上槌打著衣服一邊唱著山歌。月下,河邊,江船,漁火……加上這水聲燈影里的純情而唯美的土家山歌,如皎潔的月光般彌漫著,如清河碧波樣自然流淌著,如春之晨曦里的花香似的飄散著……這,或許就是我們平素所夢求的那種人與自然的無縫對接吧。
這樣信馬由韁地想著,這樣漫不經心地踱著,不覺已是夜染墨色了。華燈初上,江風如嵐,靜謐而安詳的夜幕中,半躺在澧水大堤上的排椅上,以一個閱讀者的目光,翻閱著來自地球五大洲各個角落的、披著各種膚色、操著各種語言的游人,帶著這種心情與心境,有一搭沒一搭地翻閱著手機上的新聞,從眼前的靜謐安詳去對比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中東,那被饑餓與疾病困擾著的非洲,便會在霎時之中,情不自禁地為自己的國家的強盛,以及這份強盛所帶來的幸福和平的生活而感動。
一條河就是一條靈動的生命,一條河便是一曲曼妙的琴聲。靜坐在澧水河邊,儼然感覺自己也已被這青碧而寧靜的光與色的曼妙所悄然消融,融成了另一份美麗,融成了另一種寧靜,融成了另一段歌聲,融成了只屬于澧水河的另一道風景。
華燈初上,滿街的霓虹,不經意的點燃了沉睡的夜空,羞得星月赧然失聲。那頭頂的夜空的熱鬧的繁星,那岸邊夏花的繽紛的落英,雅致得如同宋詞般的卵石小徑,習習的清爽而怡人的晚風,矍鑠老人的步履從容,婀娜楊柳的風情萬種,新芽滿枝的木芙蓉,靜守時光的迎客松,連同徜徉在這塵囂之外的我這俗子凡夫的腳步聲,都足以融化澧水河邊這些不知倦怠的青石條凳,以及那些專心致志地閱讀著夜色的情侶們不小心灑落在這青石小徑中的唯美愛情。
在這樣的令人迷醉的夜色中,在這個并不抽象的光陰的打結處,所有的人間美妙與曼妙都會在瞬間清晰,仰頭可望的天門山巍峨的傳說倒映在澧水清清而輕輕的柔波里,與不遠處耄耋卻矍鑠著的大庸古城一道,見證著澧水的變遷,也見證著這座國際山水名城的氣質與個性。而這滿城俯拾皆是的詩情,這不景亦景、不情亦情的夢幻夜色中的林林總總,都已然在不知不覺中被這美麗的澧水河之夜所包所容所幻化成夢,幻化在滿河流淌著的槳聲燈影里。遠處間或被晚風攜來的犬吠聲,歡然而過的車燈與笛鳴,以及更遠處御風而來的縹緲如梅之暗香的土家山民婉轉而悠揚的山歌聲,也都不約而同地飄落入到這恬靜的淡雅的澧河之水中,飄落到岸邊的青青的靜靜的碧草叢中。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橫跨在澧水河上的觀音大橋,在月色如水的夜幕中,在燈火輝煌的夜色里,的確宛如一條臥波欲飛的五彩巨龍,然而在夜色將退、晨曦乍露的清晨,你會看到另一份別樣的風景:那些挑著擔子的菜農,擔著一擔擔青碧碧綠油油的田野由此入城,萬點霞光輕輕盈盈地灑落在碧波蕩漾的澧水河的柔波里,灑在徹夜不寐的觀音大橋上,也灑在那些擔著城市菜譜的田野勞作者質樸的臉上,這時候你會驀然驚覺這橋并不是橋,更不是什么長虹臥波,它分明就是一首詩,一段歌,它分明就是一副土家人的扁擔,一頭擔著老城的厚重,一頭擔著新城的繁華,一頭挑著民族的歷史,一頭挑著土家人的未來……
人在船上,船在夜中,夜在槳聲燈影里沐浴江風,風在靜謐而安詳的時光中輕輕入夢……這槳聲燈影里的澧水河,我不能用眼睛去掠奪,不能用耳朵去接納,我只能用心去聆聽,用靈魂去拾夢,因為,這槳聲燈影里的澧水河,融合了太多土家民族元素的風景,她的確屬于另一種寧靜而美麗的風景,也的確需要用另一種寧靜去閱讀,去撫摸,去相擁。
責任編輯 徐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