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怡 陳思怡 吳華麗 張國麟 黃煥明 孟慶榮
摘要:廣東作為我國經濟的第一大省,GDP總量在全國連續位列第一,然而,由于廣東因粵東西北發展相對不平衡,整個省仍有28個貧困縣,其中陸河則是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從表面上看,該縣發展較落后是當地經濟不景氣所致,實質上,經濟貧困背后是文化土壤的貧瘠。文化貧窮越來越成為該縣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正是文化的貧困,阻礙著當地政府帶領該縣邁進脫貧致富道路的步伐。以文化扶貧為項目調研對象,分析陸河縣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問題,著重論述在當今精準經濟扶貧背景下,通過推進陸河縣的文化扶貧,加強文化建設,消減農村文化貧困現象,用文化的力量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給陸河縣農村文化扶貧提供有針對性、建設性的對策,對于其他研究者研究我國貧困文化及其成因以及“文化扶貧”的路徑與策略具有一定啟迪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精準經濟扶貧;文化扶貧;脫貧致富;對策;陸河縣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05
0引言
近年來,陸河縣扶貧攻堅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文化扶貧作為扶貧開展工作中不可輕視的環節之一,其工作成效極大影響脫貧攻堅的精準性。然而,陸河縣文化知識的普及一直存在滯后性、失調性、不平衡性等,嚴重限制了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但同時,在新時代精準經濟扶貧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實施文化扶貧,提升農村文化生活水平,讓該縣脫貧工作實現精準已刻不容緩。在綜合分析廣東省貧困地區的基礎上,選取汕尾市“客俗桃源”陸河縣為調查對象,并對其進行調研與實證研究。通過到陸河縣進行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了解當地實際經濟情況以及貧困原因,探析陸河縣如何從“輸血”扶貧、“造血”扶貧到“樹人”扶貧的新轉變,對該地將來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1對農村文化與文化扶貧的認知
農村文化,亦是一種鄉村文明,是農民在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心理、道德情感、是非標準、風俗習慣、行為等,體現在民俗和文化活動中。它以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反映了農民的生活愿望和他們對社會的認知思維,也是農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依賴。
文化扶貧,是指精神內涵、文化、思想觀念上的“精準扶貧”。它以文化作為武器,以文化缺失地區作為主要陣地,通過普及先進思想、改善文化基礎設施及開展文化活動等改變貧困人口的傳統觀念,增強其對新事物的認知,幫助他們科學看待事物的發展,有利于扶貧工作邁進一大步,促成貧窮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2陸河縣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長期以來,制約著陸河縣整體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其文化發展的滯后性是重要因素之一。雖近年來,我國對陸河縣實施了一些關于文化扶貧的惠民政策及應對措施,但是成果卻不顯著,其主要原因是有以下幾點。
2.1幫扶資金投入不敷
從目前最新考評的情況看,汕尾市陸河縣的得分雖然較高,但投入的資金較少,與省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2018年,中央財政下發給陸河縣專項扶貧資金共243萬元,其中,河口鎮幫扶投入的資金總量最大,達43萬元,占總額的18%,而其他7個鎮投入的資金都在20萬-30萬元之間,幫扶單位之間的投入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專項扶貧資金的補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些,然其效果不明顯,幫扶項目實施緩慢,文化設施的配套跟不上人們的需求,限制了常規性的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
2.2農民綜合素質不高
根據2017年陸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該縣各級基礎教育招生人數達到10359人,與去年相比下降7.1%;在校學生人數為44038名,下降1.8%。每年達到規定勞動年齡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和小學以下的受文化水平比例較大,文盲數比例至少在10%。2017年末,陸河縣戶籍人口統計354434人,而受農業技術專業培訓的僅約有1500人次,勞動者就業技能素質低;有一些中小學生受打工潮的影響,中途輟學的人數日益增多,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還需要很長時間。
2.3文化建設人才不足
位于汕尾市北部,峰巒林立,無大型工業和企業,當地資源環境不能滿足青壯年的經濟物質文化需求導致年輕勞動力的流失嚴重。陸河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是負責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體育、版權等領域的政府機構部門,在職實有人數僅有38人(其中財政全額統發28人,購買服務人員10人),退休人員11人(其中財政全額統發有6人,財政全額包干有5人),衍生出了“編制緊張、人員留不住、人才斷層”等問題,急需文化建設及文化宣傳的專業骨干人才,政府和文化部門在文化建設、監督、運行機制方面還不完善。
3文化扶貧縱深開展的行動策略
3.1建立資金持續投入機制,加強文化設施建設
完善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允許在確保順利進行中央與省的約束性工作前提下,在同一專項內協調分配使用資金。加強財政資金使用管理,精簡優化審批流程,規范舉債融資行為;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安排專項支小、支農再貸款額度。應用“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設,推廣各類相關平臺建設及移動支付方式,如便民取款點深入、金融服務站、信用村和綜合征信系統等,同時落實好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設。
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實施“百企幫百村”下鄉行動,引導企業和企業家參與鄉村振興,鼓勵企業整鎮幫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完善工商資本參與陸河縣鄉村振興的政策意見,列明詳細的負面清單,統籌維護好政府、投資方及農民利益。允許企業或企業家冠名投資建設的公益性基礎設施或社會事業,如公共廁所、學校、道路、橋梁等永久性建筑。對政府主導且有財政支持的公益性項目,率領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到該縣的建設、運營和維護。
3.2以需求為導向轉變方式,努力提高農民素質
為提高陸河縣的教育保障和發展水平,縣教育局、縣扶貧辦、縣財政局以及各鎮人民政府應建檔立卡貧困子女每人每學年生活費補助標準為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3000元,外省高等專科7000元,免學費補助標準為高中2500元,中職3500元,外省高等專科5000元;為提升農民就業技能素質,開展勞動力晉升培訓,動用專項資金400萬元補貼參加技能晉升培訓的勞動者2000人次。
要加快陸河縣的文化扶貧工作,就必須深入了解當地人們的文化需求,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定期組織基層文化活動,尤其是開展當地傳統藝術的賞析、組織更多的交流及分享的讀書日和加大宣傳時事熱點等公共文化活動。通過各類宣傳,開展鎮、村的文化評選活動,推進鎮、村兩級文明,創建農村“星級文明戶”,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發揮陸河縣地方特色優勢,將東坑地景、河田高景、羅洞木偶戲等作為活動載體,為民間藝術的文化藝術巡游活動搭建專門的舞臺,真正做到群眾喜聞樂見、自愿參與。
3.3完善文化體制機制建設,強化文化人才保障
文化體制機制不成熟,是陸河縣精準文化扶貧的主要問題所在。建立新的人才職業能力評定體系,把文化扶貧工作的指標納入到陸河縣政府及干部考核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撐,推動陸河縣文化扶貧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邁進。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發展方式轉變,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鼓勵和支持企業幫扶、民間組織自發等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努力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開展由縣帶鎮、鎮帶村將文化服務重心帶動起來,結合當地各村鎮的特色文化,大力培養一支長期扎根農村的文藝骨干,強化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為文化扶貧進行有益的探索。與此同時,引導當地人們成立舞蹈隊、歌唱隊、器樂隊等業余文化隊伍,扶持各類有條件在鄉村中表演的民間文藝演出團體,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民的綜合文化素質水平,為陸河縣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4結語
在陸河人們的協助下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陸河縣扶貧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目前正處于脫貧攻堅期邁向小康決勝期,精準扶貧三年攻堅也邁入最關鍵的時期。然而,在2018年1月陸河縣政府工作報告中,各項小康指標與精準脫貧目標相比尚存差距。全縣仍有5866名貧困人口,特別是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還存在諸多短板,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文化扶貧正是從思想和智力層面著手,可以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來擺脫貧窮,給扶貧注入新的活力。針對該地農民的文化生活現狀,各方面應進行改進,提高觀念認知,扎根于基層民眾,共同推進扶貧攻堅戰勝利。
參考文獻
[1]劉榮斌.關于“文化扶貧”的思考[J].大家,2012,(12):45.
[2]宋琳琳.周青華.政策網絡視角下的文化扶貧問題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黨政干部學刊,2015,(8):66-70.
[3]辛秋水.走文化扶貧之路—論文化貧困與貧困文化[J].福建論壇,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