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汪傳雷 陳麗 譚秋雨 雷迎港



摘要:隨著食品消費逐漸從溫飽型向營養調劑型轉型,農產品需求發生變化,可是農村農產品銷售信息通道和物流渠道不暢通,導致農產品滯銷現象頻繁發生。搭建基于物流園區智慧信息平臺的“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農產品物流模式,借助社群理念協調用戶和消費者的供需關系,利用微小衛星對農產品物流實施全程監控,促進農產品上行,并以中國供銷大別山農產品物流園進行案例分析。
關鍵詞:農產品上行;微小衛星;物流園區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16
1引言
隨著消費革命的深入,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高級化,但目前我國大多數農產品依然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生產和流通。農產品生產具有周期性,受不同季節和產地限制,加之農村信息化程度不高,難以實時掌握市場信息,農民盲目生產導致農產品滯銷嚴重;同時,農產品上行過程缺乏標準化、規范化管理,中間損耗較嚴重;且農村冷鏈物流設施不完全,信息化較低,致使冷鏈斷鏈現象時常發生。基于社群理念構建“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農產品上行模式,利用物流園區作為主要中介打通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以物流園區的智慧信息平臺為基礎,借助微小衛星和RFID等物流信息技術,實現農產品物流全程規范化管理,促進農業供給鏈改革。
2農產品物流全程管理
農產品物流的全過程是以農產品生產為對象,從采摘到預處理、包裝、運輸、倉儲、配送等物流環節,以維護和提高農產品的價值,最后交給消費者。它主要涉及包括冷鏈加工、儲存、運輸和配送、銷售等,構成農產品物流全程管理的關鍵環節。為保障冷鏈過程的農產品信息實時監控,可利用微小衛星技術對農產品的冷鏈箱、托盤、車輛進行定位,防止斷鏈致使影響農產品質量。微小衛星是指重量在1噸以下的衛星,相比于GPS衛星,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新技術含量高、研制周期短、研制經費低等特點,已在通訊、遙感、軍事方面得到應用。應用微小衛星通信技術,追溯農產品物流,通過全程嚴格規范化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村農業農民效益,支持扶貧脫貧和鄉村振興。
3社群理念
社群是基于群體而言的,一種具有相同利害關系,在某一領域具有共同特征的集合。社群成員一般具有較為一致的群體意識、一致的行為規范,可持續進行互動,具有較完整的不易被打破的聯系。引進社群理念,可以深化農戶與物流園區的信息聯系,農戶社群成員的共同行為是種植農作物,并追求農產品價值最大化。物流園區設立管家職位,與農戶群體形成農產品一體化社群,物流園區作為社群運營主體分析農產品市場信息,提供給農戶種植意見,同時提供種子、化肥、農藥、耕種器具、銷售等服務,甚至通過股權制度形成農產品產供銷利益共同體,共建共享合作成果。社群的出現帶動農產品特別是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發展。
4基于社群理念的“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模式
物流園區具有空間距離優勢,一般緊鄰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遠離城市中心,接近農村,可以就近收購匯集農產品,開展供給和需求等信息溝通,貫通供應鏈上下游,形成“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模式。“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模式主要涉及農戶、物流園區、客戶三方,以物流園區搭建的智能信息平臺為中介,物流園區通過與農戶建立社群,幫助農戶提高農產品市場銷量,同時為客戶提供全程的農產品標準化、規范化的服務管理,實現以物流園區為基礎的農產品從種植地到消費者餐桌的一站式服務。
通過“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模式,物流園區實現農產品上行的全程規范化管理,首先是與農戶的最先一公里交互,以物流園區的智慧信息平臺為中介,利用微小衛星定位系統收集數據,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支持決策,實現農產品上行的智慧化。農產品全程管理智慧信息平臺主要的目標市場對象是超市以及農貿市場,消費者從超市、農貿市場等線上線下雙渠道方式購買農產品,若對農產品的質量等存疑時,可以借助平臺信息功能查詢追溯農產品的全鏈條信息,包括農產品的在途運輸時長、溫濕度變化等,并實現可視化管理,有效保障農產品全程質量,打破農產品在市場上因供需雙方信息隔斷產生的“賣難買爛”的局面。微小衛星不僅從供應鏈源頭為農產品的質量提供保障,而且將目標市場信息及時反饋到供應鏈上游,有效降低經營成本。
5基于“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模式的智慧信息系統平臺構建
5.1系統框架圖
針對基于社群理念的“農戶+物流園區+全程管理”的物流模式,設計基于微小衛星的物流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框架結構。微小衛星收集種植地的土壤、氣候、溫度、濕度信息,農作物灌溉和生長信息,以及物流設施的實時溫濕度控制信息、農產品在途狀態信息等,通過微小衛星及時上傳到物流園區的智慧信息平臺,物流園區和客戶可視化農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者的全過程;信息平臺設有溫濕度監控警報系統,一旦處于物流設施中的農產品溫濕度等異常,智慧信息平臺會及時發出警告信號,提醒及時處理,減少甚至杜絕斷鏈現象。
5.2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根據“農戶+物流園區+全流程管理”模式需要,設計功能模塊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冷鏈物流系統核心的運輸過程監管依托微小衛星導航系統運作,加上主流地圖服務商(如高德、搜狗、百度等)提供的API、三大電信運營商提供的4G甚至5G通信服務、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數據庫共建系統。
5.3系統商務模塊圖
農產品全流程管理智慧信息平臺主要面向農戶、物流園區、銷售終端如超市和農貿市場、消費者,相互之間形成社群開展交流,具體交易關系由商務模塊圖4所示。
5.4系統主要功能介紹
系統以物流園區平臺為基礎,通過平臺服務范圍向上和向下延伸到整個供應鏈,向農產品物流全程各個使用方提供服務,平臺實時記錄流體入庫出庫和貨損、載體的途中信息等,實現全流程透明管理。農戶登錄系統平臺獲得農產品種植信息、價格、產量等;物流園區成為農產品銷售的中間商,利用自己的銷售渠道替農戶銷售農產品,同時物流園區也成為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銷售商的中間商;物流承運方通過信息平臺實時掌握車輛以及產品信息,做到車輛設備及時檢修、安全事故快速相應,實時為司機提供服務,以及根據物流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改進物流質量和線路;消費者可以查詢農產品產地、貨物在途運輸時間等。物流園區依托微小衛星以及GIS、RFID、無線通信等技術實現“農產品+車輛”的雙重定位,做到對農產品的全流程跟蹤和監控,借助平臺收集數據進行處理和挖掘,同時為農戶、承運方、消費者和物流園區提供服務,有效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物流園區通過平臺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挖掘處理和分析,更好地給農戶提供服務,最大限度同時保障各方信息安全。
6案例分析
大別山農產品物流園是由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建立的重點項目之一,位于安徽省金寨縣下高速路口,占地達360畝,計劃投資為10億元,是輻射大別山的國家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綜合現代物流園。同時,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打造電子商務線上平臺,與遍布全國的線下實體農產品物流園相互配合,積極探索“農戶+物流園區”服務。
依托大別山農產品物流園,打造“農戶+物流園區+全流程管理”模式,構建農戶、物流園區、物流承運方、消費者等社群,建設智慧物流信息平臺,農戶或農民通過社群的管家功能購買生產資料如種子和化肥、租賃農業器具如收割機和拖拉機等,享受低成本甚至免費的信息資源,借助市場展示產品,分享下游經銷商的資源;同時,平臺向農產品客戶和貿易商提供農產品信息,共享市場交易信息,引導農產品培育和農業產業布局。
平臺逐步提供農產品價值鏈一條龍服務,大別山物流園與金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建設“農產品快檢中心”,對銷售的農產品統一由權威機構檢驗,確保產品質量和符合相關標準。大別山農產品物流園提供冷鏈全程監控服務,從農產品采摘至客戶的整個過程保證農產品可溯源、冷鏈不斷鏈,為買方、經銷商和供應商、農民三方提供服務,力爭根據當地特色逐漸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為扶貧脫貧和振興鄉村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劉鵬,王景平.山東省農產品物流現狀分析及優化研究[J].企業導報,2014,(10):118-119.
[2]梁鳳蘭,夏偉寒.基于Web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網站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時代,2017,(3):55-57.
[3]謝文婉,茹雯沅.社群經濟下農資電商的IP化探索[J].中國商論,2017,(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