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杰 趙春琳 周詠梅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綠色鑄造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的,在分析農民合作社性質的基礎上,剖析了農民合作社通過規模經濟實現特色小鎮的“聚而合”、通過信息對稱實現特色小鎮的“精而美”、通過議價能力實現特色小鎮的“特而強”、通過深加工實現了特色小鎮的 “新而活”及通過助貧扶貧實現了特色小鎮的“裕而健”。以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情況為例,通過分析其在黨委和帶頭人引領的組織保障、“買全國、賣世界”模式創新降低農產品季節性風險、統一管理和新型營銷降低交易成本、“莊戶學院”提高農戶學習能力及成立盆景葡萄項目促使產品轉型升級等方面實現了特色小鎮建設,以期為其他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借鑒,從而實現我國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特色小鎮;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
一、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綠色鑄造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中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可見,特色小鎮建設是當前實現鄉村振興加快新型城鎮建設的重要路徑,也是落實十九大報告思想和理念的重要舉措。特色產業建設是特色小鎮的基礎,農民合作社對于建設特色小鎮、促進就業及精準扶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擬以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展開分析,總結和剖析其經驗做法,以期為其他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借鑒。
二、 農民合作社及與特色小鎮建設關系
農民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是伴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接軌而產生的。加入WTO后農民面對市場格局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針對如何將分散的農民聯合起來挑戰外部環境的變化,2006年我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提出要發展農民合作社,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自法律法規出臺,農民合作社便大力發展起來,根據工商總局統計,目前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有193.3萬家,入社農戶超過1億戶。
農民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對于建設特色小鎮和促進就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至少體現在如下方面:(1)農民合作社通過規模經濟實現了特色小鎮的“聚而合”。傳統農業生產經營分散且存在普遍生產規模小的特征,一方面分散的小農戶無法大規模生產并利用現代生產工具和機械專業化作業,導致生產成本的高昂和生產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分散的小農戶產出規模所占市場份額較小,且由于生產經營的分散,也很難進行規模化的批發交易,獨自面對市場時必然處于談判劣勢,成為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農民合作社的形成可以將一個個單獨經營的同類農業服務和同類農產品生產的小農戶集合起來,高度的組織化使其具有了規模優勢。小農戶以合作社為載體,獲取合作社提供的統一購銷、技術培訓、投資等服務,不僅優化了農業資源的配置,同時也能夠進行規模化的高新農機作業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規模經濟帶來的產量增加會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使農戶在市場談判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從而組織化規模生產和農業資源合理配置也會促進生產、流通環節內部整合,降低農業生產經營的生產成本,從而通過規模經濟收益來實現特色小鎮的“聚而合”。(2)農民合作社通過信息對稱實現了特色小鎮的“精而美”。信息是影響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重要因素,分散的小農戶缺乏及時有效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難以及時掌握市場供求情況的變化,在農戶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農戶只能根據上期的供求情況和農產品價格做出相應的生產決策,決策往往具有很大的滯后性和盲從性,導致農產品的供給過剩與短缺交錯混亂,供給與需求的巨大反差造成了農產品價格的頻繁波動,致使農戶面臨較大的生產經營風險,同時,由于農產品缺乏價格需求彈性,在豐收年間,農產品供給量增大反而會導致農產品的價格下跌,致使農民增產不增收;農民合作社的形成,因其經營規模較大、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及面對市場的多方銷售渠道,一方面通過信息鏈接解決了供給和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尤其在豐收年間將富余的農產品通過信息渠道遠銷國內外,減輕“谷賤傷農”對農戶經營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小戶聯結大戶、與企業信息對接建立訂單合同交易、以需定產等方式聯通市場,將外部成本內部化,降低交易成本。農民合作社通過與市場的對接有效地克服了小農戶信息閉塞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實現特色小鎮的“精而美”。(3)農民合作社通過議價能力實現了特色小鎮的“特而強”。特色是農村小鎮差異化發展的關鍵,一方面,農民合作社依靠自身優勢生產特色農產品,或根據自身歷史優勢挖掘特色文化,或根據自身地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實現其獨特的發展特色路徑;另一方面,農民合作社組織化的生產和銷售使農戶形成一個整體,上下游的關聯組織在開展購銷業務時能化零為整的節約交易成本,提高農戶在市場談判中的力量,增強農戶的議價能力。農民合作社將農產品生產、經營、流通等環節整合起來,統一生產、統一供應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和農業生產資料,實現全過程、全產業鏈的縱向一體化,通過高度的組織化,實現農業環節經營的規模化,使農戶組織參與市場競爭時具有更大的競爭力和應對生產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實現特色小鎮的“特而強”。(4)農民合作社通過深加工實現了特色小鎮的“新而活”。傳統農業生產經營多是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生產自身產品,具有品種少、加工層次淺、產品檔次低等的特征,農民合作社通過利用專業化布局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開拓農產品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克服農產品季節性生產而導致的供求不均衡等問題,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民合作社的組織化不僅解決了農產品價格低、成本高、產品技術含量低等困境,而且對農產品的深加工還使得生產的季節性和消費的全年性導致的供求不均衡問題加以緩解,從而實現特色小鎮的“新而活”。(5)農民合作社通過扶貧助貧實現了特色小鎮的“裕而健”。一方面,農民合作社是由弱勢小農戶群體組成的互助性合作組織,另一方面又構成了貧困農戶與政府之間的聯結,是政府與農戶之間的中介組織。農民合作社的制度定位使其具有益貧性的組織特性,通過連接政府與貧困農戶,將國家的扶貧資源精準地對接貧困農戶主體,從而實現精準有效扶貧,農民合作社常常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助貧脫貧有效的組織載體,如聯合國發布的《合作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實施合作社年》報告中就指出,合作社具有就業、減貧、金融融資、社會保護、災后救濟和和平建設等社會功能;又如貴州省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間帶動發展1萬個農民合作社,幫助40萬~50萬人口實現脫貧致富。農民合作社不僅可以通過推廣農業技術,實現科技扶貧,還可以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生產特色,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實現其減緩貧困的功能,實現脫貧致富,最終形成特色小鎮的“裕而健”。
三、 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情況及發展歷程
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作為“山東省明星合作社”,位于山東省青島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主要以洋蔥生產、加工及國際貿易為主,該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成員以沙北頭村民為主,目前該合作社包括農戶總數132戶,已經實現了對村集體農戶的全覆蓋。
2007年以前,平度市仁兆鎮沙北頭村全村112戶,共350人,耕地面積478畝,以發展蔬菜產業為主,每家每戶基本上都種植洋蔥、馬鈴薯、芋頭、胡蘿卜等蔬菜,長期以來,農戶都是分散經營,通常是一個年度下來,只有不到幾千元的收入,為改善全村人們的生活條件和落后的村莊面貌,村黨支部書記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為契機,結合村莊長久以來種植蔬菜的條件,2007年年初成立了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
在合作社發展過程中,為引導合作社的健康持續發展和發揮黨員的示范效應,2009年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黨支部,使得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受到了村民的信賴,并于2013年成立了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黨委。
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2014年占地1 600畝的中央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建設完成,該示范區共涉及到3個村莊、400余戶農民,全部采用訂單式種植;2016年合作社成立了沙北頭農民創業園,11家創業實體入住,不僅吸收出去打工的返鄉農民,同時吸收下崗工人110余人,為使創業園實現更好的發展和創新,2016年合作社又引進了具有高科技的盆景葡萄栽培技術,進行盆景葡萄項目的建設。
截止到目前,青島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員達到了815戶,在青島地區擁有3 600 多畝蔬菜基地,同時在云南、甘肅、四川、河南和江蘇等地建有蔬菜基地,目前全國蔬菜基地已超過8 000 畝,基地生產的蔬菜出口到世界的12個國家和地區;合作社流轉土地4 600畝,其中390畝科技試驗田。合作社投資建設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還建有農資超市、農機服務隊、莊戶學院等多個推廣科技陣地,合作社已經形成了從蔬菜育苗、栽種到收獲的全程科技覆蓋;合作社除了硬件實現高配置以外,還引進革新了土地熏蒸、差異性水肥一體化、農田深松、蔬菜重茬種植等多項技術,僅在過去的2017年,沙北頭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實現的銷售額就高達8 200多萬元,單單洋蔥一項就賣了12 500噸,帶動農民增收2 300多萬元。
四、 基于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實現特色小鎮建設的成功經驗分析
1. 通過黨委和帶頭人引領的組織保障實現特色小鎮建設。
(1)以合作社黨委為主建立的組織體系。農民合作社作為一種互助組織,對于如何調動農戶積極性并取得農民的信任,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采用了“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
2013年成立山東省內首家蔬菜專業合作社黨委,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建立了“合作社+黨員+致富能手”的組織體系,成立的合作社黨委,在蔬菜生產、物資供應、科技指導等環節實行統一管理,并先后建立了沙北頭、溝東、十甲、青島宏祥農產品有限公司等9個黨支部,擁有147名黨員,把有能力的社員培養成黨、把普通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優秀的黨員培養成后備干部,通過黨委建立起來的組織體系使得合作社凝聚力增強,而且合作社通過黨委組織還有效解決了精準扶貧問題,安排黨員“一對一”幫扶,對有勞動能力者由黨員傳授蔬菜種植技能,對于因病等無勞動能力者,提供土地托管或者流轉服務,自2007年合作社成立,累計幫扶17戶貧困戶、50余名群眾脫貧致富,幫助3萬余群眾致富。
(2)以村支部書記為核心的帶頭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設理事長一名,可以設理事會,理事長為本社的法定代表人”;在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村支部書記、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長王桂欣作為領頭人,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剛頒布,就帶領村民成立沙北頭蔬菜專業合作社并發展社員,從美國引進紅皮圓蔥種子,與菜農簽訂保護價回收合同,當年就與出口商簽訂了種植和銷售合同。
王桂欣作為領頭人有著極強的學習能力,并將學習過程中獲取的知識、理念和新的經營方式,在合作社中進行應用和傳播,引導成員整體不斷學習,實現合作社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面對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近60歲的王桂欣不僅自身學習電子商務知識,建立“農創平度”網站、微信群等載體帶領會員創新創業,還帶領合作社成員去云南等全國各地考察,帶領村民成立了沙北頭農民創業園,發展盆景葡萄等新型創業項目,而且作為領頭人還帶領志愿團隊義務助農增收,通過“合作社大講堂”等帶動黨員社員,黨員社員又帶動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 通過“買全國、賣世界”模式使季節性風險降低實現特色小鎮建設。農業相對其它行業,其經營特點帶有明顯的季節性,農業風險多伴隨著季節更替而發生,至少體現為以下方面:(1)農業生產風險的時間性。農產品的種植、管理和收獲都有特定的季節,在播種、施肥、農藥及收獲任何環節沒有按時管理都會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和產量,給農戶造成巨大的損失。(2)農產品銷售風險的集中性。由于農業生產的特定季節性,農產品進入和退出市場會表現出極大的集中性,同種類的農產品會在同季上市和下市,極易造成市場季節性飽和短缺,造成農產品在不同季節價格上下波動,導致農戶生產銷售市場存在很大風險。(3)農產品不匹配風險的季節性。由于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季節性,在農產品集中上市時,市場飽和供大于求,農產品集中下市時市場短缺供不應求,導致農產品的滯銷,儲存成本和損失成本較大,加之小農戶信息閉塞,不能及時準確地獲取市場需求信息,只能依據上期的價格和需求情況決定本期的生產決策,往往導致供應的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產品需求結構偏離,在農產品供給季節性的時間窗口的交叉影響下,導致市場過于飽和短缺的情況加重,致使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農戶的生產經營需要承擔巨大的市場價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