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子 王聰榮

摘要:文章以開放式創新過程中企業的知識轉化為研究對象,從知識資產管理的視角對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知識轉化進行分析,進一步豐富對企業知識轉化的理解,以便幫助管理者制定更有效的知識轉化策略。文章闡述了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知識轉化的內涵,并依據知識資產的分類,探究不同類型知識的轉化過程。研究表明,盡管開放式創新為企業獲取知識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獲取更多的知識并不意味著企業自身的創新水平就能實現提升,企業管理者應當重點去強化組織內知識轉化能力以提升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效能,從而獲得企業競爭優勢。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知識轉化;知識資產管理
一、 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僅僅依靠自身力量作為創新驅動力,不足以應對外部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和愈發激烈的競爭。在此背景下,“開放式創新”開始主導企業的創新活動,知識跨越組織邊界進行流動使得企業能夠有效整合企業內外部技術、信息等創新資源,促使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實現價值鏈資源整合(何郁冰,2015)。開放式創新是指企業通過創新過程系統地進行內外部的知識開發、保持和利用的活動(Lichtenthaler,2011)。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積極尋求獲取其他組織開發的知識,并將其納入自己的創新活動中,或者提供自己開發的知識以促進創新(West & Bogers,2014)。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民營企業的重要集聚地,也是區域科技創新較為活躍的地區,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知識轉化的難題。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企業擁有較多的途徑進行知識共享,但是如果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知識交流和轉化出現問題,無法有效利用獲取的原始優勢資源,也就難以實現開放式創新的初衷。因此,知識轉化作為促進企業創新活動,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重要過程,成為企業管理者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知識資產作為能夠給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知識資源,其已成為了企業開放式創新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本文基于知識資產管理視角,探究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的知識轉化模式,以便提升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開放式創新能力。
二、 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知識轉化的內涵
在開放式創新背景下,企業積極尋求內外部知識用于自身創新活動的過程面臨知識轉化的問題,因此知識轉化被認為是提高企業開放式創新行為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知識轉化(Knowledge Conversion)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Nonaka在1995年提出,他認為知識轉化是企業管理活動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過程。知識轉化包括處理新知識、根據特定組織的需要和興趣來解釋知識,并將其轉化為更適合特定組織應用環境的新知識。知識轉化尋求將隱性知識有效轉化為顯性知識,可以在同一知識主體的內部出現這種行為,也可以在兩個甚至多個主體之間出現(Osvaldo & Guardati,2012)。開放式創新以“豐富的知識”為前提,知識轉化的發生不再是知識主體的內部行為,需要進行跨組織邊界的知識共享,但隱性知識很難通過書面文字或口頭表達直接傳遞和運用(Battistutti & Bork,2017)。因此,知識轉化能力的高低與開放式創新的有效性密切相關。本文認為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的知識轉化不僅包括知識轉移,也包括知識整合與運用,以及由此引發的知識創造和知識創新。
三、 知識資產的概念內涵
知識資產是指企業擁有的知識資源存量,包括狹義和廣義兩類概念界定。狹義的概念界定認為知識資產是員工所掌握的能夠為企業帶來市場競爭優勢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等,這類知識絕大部分存在于員工的大腦中(Stewart & Ruckdeschel,1998)。廣義的概念界定認為企業員工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僅是企業知識資產的一部分,各種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組織知識也屬于企業知識資產的范疇,比如受法律保護的專利、版權、商標等(Tao et al.,2005)。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資產存在于企業存續的整個生命周期,雖然無獨立實物形態,但卻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并發揮長期效用。知識資產既能以無形資產形式根植于企業獨有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中,也可能存在于員工的大腦中,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資產。本文借鑒Kianto(2007)對知識資產的分類,并根據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知識的載體的不同,將企業的知識資產分為三大類:員工知識、客戶知識和結構知識。員工知識是指企業員工所具有的技能、經驗、創造力等;客戶知識是指處于市場潮流前沿的客戶擁有的創新性產品概念和設計信息等;結構知識是指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度規范、企業文化、信息技術系統、企業形象、知識產權等。
四、 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知識轉化的模式:知識資產管理的視角
本文立足于知識資產管理的視角,探究企業開放式創新過程中不同類型的知識如何進行有效轉化變為企業可用的知識資產,具體包括員工知識的轉化、客戶知識的轉化以及結構知識的轉化三個方面,具體如圖1所示。本文認為企業結構知識有助于企業員工知識的轉化,同時促進企業與外部客戶之間的知識交流,從而推動知識創新。另外,知識轉化首先是以大量的知識獲取活動為前提,因此知識獲取在知識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
1. 開放式創新過程中員工知識的轉化。開放式創新過程中需要企業的所有員工不斷向外滲透自己的知識,進一步轉化為其他員工或企業共同的知識(張淵等,2018)。企業中各部門的員工都是參與創新的主體,生產人員的生產技能和訣竅,銷售人員的銷售技巧和心得體會,研發人員的研發經驗和技能等都有利于企業的開放式創新。企業要積極鼓勵所有員工參與發明創造,促使員工在新領域大膽實驗和探索,以便提高創新績效,增強企業創新活力。
本文所探討的員工知識涉及存在于員工頭腦中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包括員工的工作經驗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新事物并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等。企業要著眼于降低個人輸出高價值知識的抵觸心理,使員工主動分享自身經驗資源,不斷填充企業知識庫,促成員工知識的轉化。員工知識的轉化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員工將個人知識轉變為較為顯性的知識表現方式,企業利用一定的輔助工具幫助其進行展現。例如,IBM公司鼓勵全球幾十萬員工參與創新,在公司的官方網站上設有創想地帶,員工的新主意和新思路隨時隨地都可以在創想地帶上發布,通過這種方式員工相互都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新創意和新想法,有利于激發員工在原有創意的基礎上拓展再創新。另一種方式是成員間的相互交流,能夠將隱性知識直接轉化為創新知識。例如,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提倡“全員創新大有可為”的新觀念,所有員工都能相互交流進行創新,員工的合理化成果不斷增加,形成技術秘密的時間也在縮短;寶潔的研發部門要求員工在培訓過程中跨技術、跨學科、跨地域和跨業務,加強各部門員工之間的聯系,實現高效創新。
2. 開放式創新過程中客戶知識的轉化。大部分新產品來源于顧客提出的創意,有必要將顧客納入企業創新的重要主體。開放式創新模式下,新產品開發不再認為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客戶不用被動接受和使用產品,而是直接參與創新。企業在與客戶知識進行交互轉化作用過程中,可以促進新知識的產生以實現創新(陳曉芳和黃文才,2017)。
客戶知識轉化過程中大量的知識在客戶與企業之間流動,客戶直接參與整個新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過程,創造新的產品概念,減少新產品開發時間和開發成本,進而提高創新效率。企業過去遵循的是反復交互的產品開發過程,企業將自己開發出的新產品交給客戶,客戶體驗之后及時將問題反饋給企業,企業再根據客戶的反饋實施改良,不斷重復,直至最后得到滿意的最終產品。基于開放式創新的思想,當前許多企業已經不再不停地試錯去準確把握客戶需求,而是向他們提供創新工具。客戶利用這些工具自由地構建新型產品,并在自己體驗之后對產品的功能進行感知判斷,然后持續不斷地完善,直至最終感到滿意。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使客戶成為合作創新者,為客戶配備必要的工具包,讓客戶自己研究開發,小到產品的改進,大到產品的革新。例如,美的公司在開放式創新過程中,邀請客戶參與到尋求新的產品創意活動中,并邀請客戶參與前期制作研發活動,讓企業研發部門的員工能夠及時準確地把握客戶需求,通過互動改進新產品。另外,2016年,聯合利華旗下冰淇淋品牌Talenti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發布圖片分享帖子,賦予每條帖子相應的風味元素,然后讓這些風味元素與原輔料配對,創造出屬于該用戶的個性化新型風味。
企業在進行開放式創新時,配備給客戶必要的工具包以促成客戶知識的轉化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這些工具包可以讓客戶不停嘗試,直到滿意為止。例如,通過計算機虛擬構建的方式,客戶不需要制造出真實的產品也能夠快速的嘗試自己的創意以及設計方案,當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可以撤銷之前的一系列操作,重新開始新的嘗試,直到滿意為止。二是這些工具包對于顧客來說必須是方便使用的,不需要為了使用配備的工具包而去重新進行一門全新的專業設計語言的學習。例如,研發人員進行研發設計時,使用的是各種專業術語,而客戶想的則是一些具體感知到的形容詞匯語言,企業必須使用客戶常用的語言來讓客戶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三是這些工具包必須包括豐富的資料庫,由經過預先檢測和調試的實用組件和模塊組成,用以保證顧客的設計不必要從無到有,以更好地集中他們的精力去關注產品開發過程中具有新穎性、創造性的部分。四是這些工具包要包含有關產品生產過程的一些信息和要求,保證客戶的創新設計具有可行性,可以實現生產。通過以上這些方式,客戶變為企業的創新者,外部的客戶知識轉化為企業的創新知識。
3. 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結構知識的轉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制度規范、企業文化、信息技術系統、企業形象、知識產權等都是企業的結構知識,蘊含著企業促進創新、創造價值以及使得員工有效共享公司知識和經驗并縮短員工學習時間的企業特有的能力與系統。企業結構知識能夠促使客戶知識和員工知識有效轉化為企業自身的創新知識。
開放式創新理論指出,企業有必要積極購買企業外部存有的大量技術知識資產,并出售企業自身的技術知識資產。企業對結構知識的管理不僅要實現促進企業自身開放式創新發展的目標,還需從其他企業對該結構知識的使用中取得好處。企業把創新成果在自身處理程序中輸入,開發出可以彰顯創新成果的專利、標準等,并將其向市場推入,實現結構知識轉化為企業的創新知識。就專利而言,它是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一旦研發出新技術或新產品,企業為維持競爭優勢和保護自身權益,進而積極申請專利(Agostini et al.,2016)。在知識經濟中,不僅是大公司,而且中小企業也有專利申請和商標注冊的趨勢(Eppinger & Vladova,2013)。企業可以利用現有的專利數據庫,了解科技發展的狀況,了解競爭對手的技術情況,避免重復研究,使自己的創新研究站在高起點上,也可利用網絡資源,尋找外部可利用成果或合作資源。企業加強自身的創新投入,增強專利知識轉化的積累是企業在標準競爭中獲勝的關鍵。企業注重自身結構知識的積累,促進結構知識的轉化,尤其是專利知識的轉化,通過專利許可、專利聯盟、專利合作開發、專利免費開放四種途徑可以顯著提升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地位。例如,在特斯拉的開放式創新過程中,免費開放所有專利,使得特斯拉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運用,并保證了其在未來競爭中的主導地位,也帶動了整個電動汽車行業的創新。
開放式創新過程中企業之間更廣泛的合作和大量的知識交流為企業獲取利益的同時,關鍵的技術容易暴露給其他企業,面臨著各種知識產權風險,知識產權的管理和運作成為企業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知識轉化的巨大挑戰。研發成果既不能過度保護無法充分利用,也不能過度共享以至失去競爭優勢。使用專用系統管理知識產權,界定促進知識獲取和防止外部行為者的機會主義行為的機制,使流入的知識能夠進入,可以更好的實現開放式創新結構知識的轉化。具體來說,知識產權的合理利用可以幫助公司提高利用專利和工業設計等編纂外部知識的能力。通過知識產權管理的軟件系統和平臺,使企業能夠對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進行更好的掌控,為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提供保障。
五、 研究結論
知識的內隱性是知識轉化的障礙之一,當知識的內隱性程度較低時,知識比較容易被準確表達,此時知識容易被編碼、吸收和利用。知識轉化的最終目的是將雜亂、無序數據信息及經驗知識轉變成可被直接利用的技術、方法。企業整合來自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識通常比較困難,特別是當外部知識與公司現有知識型態不同時。創新的過程也是知識轉化的過程,將研究發現從研發項目轉化為實踐和政策時,知識轉化的過程尤為重要。當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企業的知識轉移與知識共享,盡管在這兩個過程中都伴隨著知識轉化的問題,但是并沒有把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的知識轉化作為關注焦點,更缺乏從知識資產管理視角去探究不同類型知識的轉化。本文基于知識資產管理視角的研究發現,企業實施開放式創新模式并不意味著其簡單地依靠外部知識就可以進行創新,在大量的外部知識環境中,企業必須對外部豐富的知識資源進行確認和了解,與之結成聯系并從中進行選擇,將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整合起來,以便形成更為復雜的知識組合,用以創造新系統和新構架。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必須提高監視、評估、吸收和使用知識的能力,即知識轉化能力,企業對內外部知識的轉化能力是開放式創新成功的關鍵。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提升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開放式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Agostini L, Filippini R, Nosella A.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enhance firm perfo- rmance:does it work for SMEs?[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16,14(1): 96-105.
[2] Battistutti O C, Bork D.Tacit to explicit knowledge conversion[J].Cognitive processi- ng,2017,18(4):461-477.
[3] 陳曉芳,黃文才.商業銀行內部知識轉化與個體服務創新行為關系實證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57(1):64-73.
[4] Eppinger E, Vladova G.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t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1,2013,61(1):64-81.
[5] 何郁冰.國內外開放式創新研究動態與展望[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36(3):3-12.
[6] 張淵,張同建,陳彪.強化激勵、隱性知識轉化與組織創造力的相關性——基于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型團隊的數據檢驗[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14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