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已成為格蘭富在全球的最大單一市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偉I 攝
這里是位于丹麥邊昂布的格蘭富總部。
作為一家全球性泵業企業,格蘭富2018年的凈營業額為267億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276億元),同比有機增長6.6%。格蘭富集團傳播總監Frank B. Winther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年”。
這是格蘭富來自全球市場的增長。
走進格蘭富總部辦公樓,迎面而來的是“全世界的‘歡迎’”。其中,漢字“歡迎”顯得格外搶眼,就像格蘭富中國市場的表現。
Frank B. Winther 直言:“格蘭富比行業競爭對手的表現要好很多,原因就在于中國市場的增長。”
自1995年正式進入中國,格蘭富已經深耕中國市場20年,先后參與建設了“水立方”、“鳥巢”、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中國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標志性項目。格蘭富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曾連續數年實現30%的年增長率。
中國已成為格蘭富在全球的最大單一市場。2018年,格蘭富中國區的銷售額達32.13億元人民幣,依舊是兩位數的增長,占到集團總銷售額的11.6%,表現可謂相當亮眼。
2018年5月,格蘭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向福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之一——福州市鼓臺中心區水系綜合整治項目,交付了融合數字化智能理念的一體化泵閘,這是國內首次將基于數字化智能理念設計的一體化泵閘系統應用于水污染的治理。
2018年11月,河南省首個大型自來水疊壓泵站——新鄭龍湖泵站項目舉行交付儀式。格蘭富的這項智能創新的解決方案將保障龍湖鎮近40萬市民獲得穩定、干凈和安全的生活用水。
……
格蘭富集團執行副總裁盧子昂(Ernst Lutz)表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與格蘭富的創新發展不謀而合,格蘭富從不搞低價競爭,只提供高質量、高價值、高技術的服務。在集團最新公布的五年規劃中,除了持續關注水處理業務,數字化轉型也堪稱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這其中,中國將是格蘭富的重點發力市場之一。
“事實上,中國在水處理、治理,水務系統數字化等方面的發展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盧子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一直以來也是格蘭富的主要戰略市場之一。早在12年前,格蘭富即在蘇州建立了研發中心,既服務中國市場,同時也面向全球市場。目前,格蘭富也在計劃在中國建設數字化中心,希望與中國的地方政府、本土互聯網企業等加大合作,共同發展水務領域的數字化技術,從而推動行業的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格蘭富認為,與競爭對手相比,自己的主要優勢有三:
格蘭富集團傳播總監Frank B. Winther表示,在未來五年的規劃中,格蘭富的發展戰略已經從“泵”進化為“水”,“我們最關注的是水資源問題”,公司在水環境管理、水生態修復以及水資源保護方面,將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客戶提供一系列環保、智能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并有望在今年底推出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最新數字化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水泵。

格蘭富在水環境管理、水生態修復以及水資源保護方面,將為全世界客戶提供一系列環保、智能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比如,位于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Marbjerg水廠就是這樣一座現代化、數字化的自來水廠。通過數字化技術和系統,既可以做到“按需供水”,又可以減少水在輸送過程中的損耗,還能遠程分析、解決,乃至預判相關設備的故障。
據該水廠工作人員介紹,這座水廠是為哥本哈根供水的6座水廠之一,同時也是最為先進的一座。每天早晚的6點至8點,是哥本哈根市民的用水高峰期,在此期間,水泵會馬力全開地運行,而在其余的用水低谷期間,部分水泵則會自行調節至低頻運行或者休眠狀態。智能的設備和系統,使得Marbjerg水廠生產每立方米水只需要消耗0.117千瓦時的電。
此外,水廠60%的能源消耗事實上都來自泵房,而Marbjerg水廠由于安裝了應用數字化技術的格蘭富水泵,能源消耗量要低于丹麥許多同類水廠。
比如今年4月來到丹麥的兩只中國大熊貓,在哥本哈根動物園里,享受的就是格蘭富最先進的水泵解決方案及水技術。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利器”,是15臺智能變頻泵MAGNA3。
MAGNA3被視為格蘭富最為先進的產品之一,具備高效、節能的特性,內含差壓和溫度傳感器、智能控制裝置,具有通信、自適應、變流量等功能,可根據需求變化不斷調整運行模式,帶來最佳的舒適度和最小的能量消耗。
還有全球首家試點全面處理醫院污水的污水處理廠——哥本哈根赫勒福醫院污水處理項目。該污水處理項目采用格蘭富開發的一體化生物膜污水處理技術,含有藥物、病原體和抗生素等有害物質的醫院污水,經處理后可達到直接飲用標準。
據格蘭富醫療污水處理系統負責人Jakob? Sholm介紹,如果將醫療污水直接和生活污水一起送到普通的污水處理廠,一來很難將其中的危險物質全部清除,二來成本高。“以前的醫療污水都是和市政污水一起處理,污水處理費是27丹麥克朗/噸,使用格蘭富這套設備,污水處理費是6—7丹麥克朗/噸。”
赫勒福醫院每年產生的廢水有15萬噸,處理后的水還能“變廢為寶”——其中5萬噸用于醫院冷卻塔;余下大部分直接排放到附近的小河里,讓小河流水充足,有利于周圍生物生長。在此過程中,凈化水中剩余的熱量還會輸入到醫院供暖系統。
該處理廠總投資450萬歐元,采取的是政府、企業多方注資的PPP模式。其中哥本哈根大區政府出資150萬歐元、技術支持方格蘭富公司出資150萬歐元,此外還有哥本哈根市政當局和一家污水監測技術公司參與。
格蘭富認為,這是他們的第三個優勢。

全球首家試點全面處理醫院污水的哥本哈根赫勒福醫院污水處理項目。

哥本哈根Marbjerg 水廠。

哥本哈根動物園熊貓館。《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偉 攝
1945年,格蘭富成立。1975年,以格蘭富創始人保羅·杜·耶森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成立,宗旨是保證企業朝著正確的軌道發展,保證利潤更好地投入企業的研究發展,而不是更多地把現金分給股東。
保羅·杜·耶森基金會執行總監Kim Skibsted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包括丹麥在內的北歐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采用基金會的管理模式,除了格蘭富,還有樂高、嘉士伯等。
具體到格蘭富,保羅·杜·耶森基金會下設董事會,對格蘭富董事會進行管理。格蘭富的股權結構中,基金會持股約88%,余下由創始人家族和員工持股。基金會成員共12位,其中創始人家族成員4位、外部人員4位、員工代表4位。每年,基金會把股權盈利的50%投入企業。
據Kim Skibsted介紹,基金會對企業在員工滿意度、客戶滿意度、研發投入、全球市場增長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基金會會給企業制定長期戰略,而不會像外部投資者那樣給你制定短期盈利目標,我們的著眼點不是一兩年,而是十年二十年。”
對于近年來中國民營企業面臨的接班問題,Kim Skibsted也有所了解。他說,丹麥也有類似中國“富不過三代”的說法,許多企業創始人創立基金會,就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確保企業不會被二代三代耽誤。對于中國民營企業,他的建議是:首先,一代要做好企業的管理機制和合法、完善的架構;其次,二代一定要聽一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