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潤良
如果說一個作家的誕生,其師承關系多少有些混沌不清的話,那么,在一個批評家誕生的過程中,其師承關系的影響則是比較清晰的。80后軍旅文學批評家傅逸塵,是朱向前先生的得意門生,也是朱向前之后最為重要的青年軍旅文學批評家,這一點應當沒有異議。傅逸塵的軍旅文學研究,以問題意識著稱,也以他所命名的“新生代軍旅作家”著稱。他的研究既是對老師朱向前先生所關注問題的繼續思考,也是一種結合當代文學與時代新語境對軍旅文學未來向度的一種重新探尋。
早在2006年,朱向前先生在《當下軍旅文學的“四次浪潮”與“四種失衡”》中指出,如果以20 世紀50 年代中期如《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等作品標志當代軍旅文學的第一次浪潮;以五六十年代之交的《苦菜花》《烈火金剛》《敵后武工隊》等作品標志當代軍旅文學的第二次浪潮;以80 年代中期“當代戰爭”(如《西線軼事》《高山下的花環》)、“歷史戰爭”(如《紅高粱》《靈旗》)、“和平軍營”(如《射天狼》《凝眸》)“三條戰線”鼎足而立標志當代軍旅文學的第三次浪潮;那么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而又理直氣壯地把十年來長篇小說的空前繁榮看成是當代軍旅文學第四次浪潮的主要標志。同時,朱向前先生認為,在軍旅文學的“第四次浪潮”中存在體裁取向的失衡。相比于繁榮興旺的長篇小說創作,當前的軍旅中短篇小說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無法令人滿意。這也許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反映了讀圖時代中短篇小說這種小型文體的整體衰落。但越是在這種功利的經濟時代,為軍旅文學發展的整體和長遠計,就越需要注意多種文學體裁之間的生態平衡,注意創作隊伍的梯次和后備人才的培養。朱先生的上述思考成為傅逸塵思考新世紀軍旅文學的起點。基于大量的閱讀和持續的觀察,傅逸塵認為以長篇小說的繁榮為代表的軍旅文學的第四次浪潮在2010年以來已經終結,“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努力只有幾年時光,很快就被世俗化、娛樂化的影視劇所同構,諸多優秀軍旅作家轉換為影視劇的寫手,被朱向前先生命名為軍旅文學的‘第四次浪潮在我看來已經終結。”(張麗軍、傅逸塵《建構軍旅文學批評的現實主義倫理》)正是在這種狀況下,傅逸塵認為朱向前所提出的“創作隊伍的梯次和后備人才的培養”問題顯得格外嚴峻,軍旅文學的優秀寫手紛紛轉向影視業,使得軍旅長篇小說的質量嚴重下滑,也使得軍旅文學的發展后繼乏力,軍旅文學急需新的生力軍力量的補充。危機意識以及批評家的敏銳使得傅逸塵很快捕捉到了這支隊伍的存在,由此他吹響了新生代軍旅作家的集結號。2012年,傅逸塵在《和平年代的英雄主義如何表達?》一文中隆重介紹了一批嶄露頭角的70后軍旅作家,“無可否認,新世紀軍旅文學生態環境劇烈變化。區別20世紀八九十年代軍旅文學,自新時期以來,無論是 80 年代之初的‘兩代作家在三條戰線作戰,還是90 年代之初的‘農家軍歌,總體都呈現一種‘集團沖鋒方式,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現象,不能不令文壇為之側目。然而,進入新世紀以后,軍旅文學漸趨邊緣化。老作家紛紛向影視靠攏。令人欣慰的是21世紀以來,以李亞、王棵、王凱、王甜、朱旻鳶、裴指海、曾皓、盧一萍、劉猛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軍旅作家走入讀者的視野,并逐漸嶄露頭角,創作實力不容小覷。他們的創作成果大多體現在中短篇小說領域,數量可觀,并有較高的藝術水準。”顯然,傅逸塵所提出的“新生代軍旅文學”概念與21世紀批評界喜愛使用代際概念來劃分作家不無關系。新生代軍旅作家的一個最重要的共同之處即他們的出生年代主要都在70年代之后,以70后和80后為主。江山代有才人出,70后作家逐漸成為文壇主力是大勢所趨,并不稀奇。傅逸塵的卓越之處在于基于對21世紀軍旅文學創作狀況的整體性思考,總結出新生代軍旅作家審美創作方面的共同趨向與發展瓶頸,并對新生代軍旅作家以及總體上軍旅文學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極具前瞻性而又切實的意見。《“新生代”軍旅文學整體觀》一文集結了他這方面的重要思考。
《“新生代”軍旅文學整體觀》無疑將成為軍旅文學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論文。在這篇文章中,傅逸塵指出,“新生代軍旅作家”作為一個日漸活躍的寫作群體,以其獨特的審美體驗與視角,觀照著當代軍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狀態,為和平時期的軍旅文學寫作開拓了新的資源和面向。他們更愿意將自己的文學目光聚焦于高強度壓力環境中的個體,表現逼仄空間內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命運軌跡;在取材上,他們更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人物豐富而駁雜的生命情態和生活經驗,對細節進行放大甚至夸張化處理,探索柔軟敏感的人性與人的內在心理,外化到文本層面便是無處不在的傷痛痕跡。“新生代軍旅作家”普遍具有本體的、異質的獨特審美體驗,具有重構日常生活之詩學理想的文學自覺;在敘事內容上,他們傾力展示平凡個體與世俗現實之間的種種糾葛,揭示新型軍人面對軍營與社會的急速變化所遭受的各種尷尬的精神處境和命運遭際;在倫理敘事與敘事倫理兩個層面上呈現出鮮明的特色,為21世紀初年的軍旅文學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傅逸塵基于新生代軍旅作家的審美特色,指出他們的創作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新寫實主義、底層文學、個人化寫作的隱秘關聯,也指出他們在氣象格局、現實性、想象力等方面的生長瓶頸。
因此,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以《“新生代”軍旅文學整體觀》一文作為前言和總論是再合適不過了。在傅逸塵編著的這部著作中,他以自己近年所關注的較為活躍的新生代軍旅作家王凱、王甜、盧一萍、王龍、蘭寧遠、西元、董夏青青、李亞、丁曉平、李駿、海飛、楊獻平、徐藝嘉、裴指海、朱旻鳶、曾劍、胥得意、魏遠峰、曹晶、曾皓等為重心,分別為每個作家設立了作品及研究專輯。在每個作家專輯中,第一部分為傅逸塵對該作家個人創作特色及代表作品的解析,第二部分為該作家的代表作及創作談,第三部分為其他評論家對該作家的作品評論,第四部分為該作家的訪談錄,這一部分內容來自傅逸塵在《神劍》主持的“新生代軍旅作家對話錄”專欄,訪談內容極為翔實豐富。可以看出,專輯的內容設計很合理,包含了作家作品、創作談、訪談、評論等內容。全書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新生代軍旅作家的整體面貌與創作實績,為后來者研究新生代軍旅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正如傅逸塵所言,“我所謂‘批評當隨時代的最重要之處在于引領作家與文學,積極參與文學創作與時代精神的建構。”《“新生代軍旅作家”面面觀》顯然不僅僅是一份對70后新生代軍旅作家階段性總結性的資料,它寄寓了傅逸塵對于未來軍旅文學的思考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