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ro Yoshihara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Gutai”, one of the most importnat avant-garde art movements of the late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ecause he cofounded the Gutai Art Association in Japan in 1954. “Gutai” means “concrete embodiment”, aiming to emphasize the physical and material elements of this art form. He is also an eminent modern artist who is well-known for the “circle” paintings of his later years. Yoshihara once said that the themes of most of his paintings are circles, which are an indication of the depths of his pursuit of this form.
吉原治良生于日本大阪,1954 年成立了前衛藝術組織“具體藝術協會”,因而被譽為“具體派之父”。所謂“具體”,意在強調這種藝術形態的“物理性”與“材料性”。
在協會成立的18年中,吉原治良領導“具體派”在戰后全球藝術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具體派”的創始人和精神領袖,吉原治良也是一位杰出的現代藝術家。他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創造出一個歷久不衰的符號——圓,成為他在戰后抽象藝壇的重要成就。
吉原治良曾說:“最近,我畫的大部分都是圓圈……在那里有著無限的、未知的可能,它潛伏在一個無底的坑洞里。”
一個個簡簡單單的“圓”,充滿了前衛的實驗性和突破性。他說:“不要模仿他人!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他成功踐行了自己的這一宣言。只屬于他的“圓”成為現代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個人符號,極簡而深刻,象征著吉原治良對于藝術形式與精神世界的探索。
吉原治良對藝術的功績還不僅于此。在領導具體藝術協會的過程中,他為具體派的發展和在國際藝術領域的開拓做出了莫大的推動。1955年在具體藝術協會剛成立一年之際,吉原治良便領導成員發表與協會同名的刊物《具體藝術》,邁向國際藝壇,期望與西方展開藝術交流。1956 年吉原治良發表《具體藝術宣言》指出,“具體藝術并不嘗試改變材料的本質,也不扭曲它們的特性,而是希望創作者與材料共同升華”,并定義了精神、身體與事物在創新藝術中的聯系與互動。
作為一位實驗主義者,吉原治良矢志對戰后藝壇作出革命性的改變,致力于將具體派帶到國際藝術舞臺,并將其定位為前衛藝術的“國際交流平臺”。作為一位藝術家,吉原治良開創出極具代表性的“圓”系列,在紅色、白色或黑色的單色背景上,畫上富有書法效果的大圓圈——其靈感來自禪意書法,同時令人聯想到西方的幾何抽象藝術,以及美國藝術家杰克森·波拉克的行動繪畫。
在吉原治良的領導和帶動下,具體派的藝術家們迸發出無數激情創意,創造出一系列破天荒的新藝術形式,在上世紀60年代風靡全球,其中包括表演藝術、裝置藝術、科技藝術、聲音藝術、互動藝術、大地藝術、光線藝術、郵件藝術與觀念藝術等。面對光怪陸離而充滿激情的創作,吉原治良還充當著審核者和遴選者的角色。
具體派近年備受國際藝術界關注,多間全球知名的美術館均曾舉辦聚焦此藝術派別的專題展覽及回顧展。具體派矢志挑戰常規,于戰后時期提倡藝術復興,勇于嘗試不同藝術風格,包括象征脫離戰爭時期極權主義的抽象藝術。具體派藝術家以各種創作和表現方式,包括多媒體裝置作品、行為藝術及戲劇,開創并記載日本國內及全球戰后藝術史的關鍵時刻。
1972 年,具體派隨著吉原治良辭世而解散,然而其成員仍孜孜不倦地進行創作,繼續帶來震撼觀眾視覺且活力盎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