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
摘 要:在人類栽培的農作物中,大概再沒有比馬鈴薯更難以歸類的了。它既是大宗糧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業原料作物;既是救災、扶貧作物、又是高產、高效作物;既是大眾餐桌上的尋常之物,又是價格不菲的休閑食品。因此做好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是實現馬鈴薯種植戰略、推動產業發展、保證種植效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基礎。
關鍵詞: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對策;技術
馬鈴薯是近年來種植面積迅速增加的首要作物之一,具生產周期短、增產潛力大、市場需求廣、經濟效益好等特點。近年來,由于規模化種植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以馬鈴薯晚疫病、病毒病、環腐病、地下害蟲、二十八星瓢蟲為主的病蟲害發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因此做好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是實現馬鈴薯種植戰略、推動產業發展、保證種植效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關鍵之一。現就常見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作以介紹,供大家參考。
影響馬鈴薯生長發育的病蟲害種類較多,如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和環腐病等都是目前馬鈴薯種植區高發的病害種類。
一、晚疫病的特征及防治
作為最常見發生的病害,馬鈴薯晚疫病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普遍發生。馬鈴薯晚疫病自然是頻繁發生,這就更需全面了解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病特征。
若馬鈴薯葉片患病,病斑會在葉尖或葉子邊緣出現,呈綠褐色且病斑周圍有肉眼可察覺的淺綠色暈圈。當濕度變大時,葉子背面會有明顯的一圈白色霉斑且病斑范圍明顯擴大;當濕度變小時,葉面上的病斑會變枯變褐,葉子背面沒有白色霉斑且病斑擴展速度減慢。若馬鈴薯塊莖患病,則病斑會在塊莖部位明顯顯現并呈褐色或紫褐色的凹陷,最終,染病部位慢慢腐爛,馬鈴薯植株死亡。需要注意的是,馬鈴薯晚疫病病毒可在患病馬鈴薯中過冬,待翌年馬鈴薯發芽生長時,通過風、雨等傳播途徑,再次對馬鈴薯植株進行侵染,形成患病馬鈴薯。
馬鈴薯晚疫病對馬鈴薯的生長發育無疑是毀滅性的,因此,更要充分做好馬鈴薯晚疫病的防疫和防治。
1.要想有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把損失降到最低,首先就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靈活選用抗病性強的馬鈴薯品種種植并在播種時嚴格把好土壤關。土質疏松,土壤肥沃的地塊是種植馬鈴薯的首選;
2.欲有效避免晚疫病的發生,關鍵在于預防。可在馬鈴薯的葉面部位用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進行噴灑,從而達到有效預防的目的;
3.高培土并立即移走患病植株是當出現有染病的馬鈴薯植株,防止馬鈴薯地下部分感染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隨后及時噴灑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波爾多液等能夠強力殺菌防治的藥劑,連續噴灑2-3次即可有防治效果。
二、早疫病的特征和防治
馬鈴薯的葉片是早疫病發病的主要部位,但也存在馬鈴薯塊莖被侵染的可能。當塊莖感染此種病害時,會有肉眼可看清的暗褐色病斑出現,病斑大致為微微凹陷的圓形或近似圓形兩種。當馬鈴薯葉片有圓形或者近似圓形的黑褐色病斑顯現時,便可基本判斷出馬鈴薯葉片已感染此病害,并有明顯的同心輪紋。與馬鈴薯晚疫病相同的是,該病害可以在染病馬鈴薯上過冬,然后借助風、雨的傳播途徑,仍可再次侵染馬鈴薯并擴大病害范圍。
近幾年,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生已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同時,該病的危害性很大程度上與馬鈴薯的晚疫病持平。因此,就更加需要對馬鈴薯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針對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病條件,并結合本地氣候、濕度,得出如下對策:
1.確保防治順利進行的前提是在栽培過程中盡量使用早熟抗病的馬鈴薯品種,同時干燥肥沃的土壤是降低早疫病發生的基本自然條件,因此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馬鈴薯生長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加強通風透光管理。
2.可以選用較為常見的防病農藥如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波爾多液、四氯間苯二甲腈粉劑等進行葉面噴灑可實現對馬鈴薯早疫病的有效預防。當發現馬鈴薯染病時,應在第一時間摘除染病的葉片或果實進行深埋或燒毀,然后根據馬鈴薯的發病情況,使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進行葉面噴施治療。如植株患病情況較重,需多次進行噴施,則前后間隔時間應不少于10天。
三、環腐病的特征和防治
作為一種檢疫性病害,環腐病危害較重,已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重大病害。馬鈴薯患此種病害時,前期生長正常,發病癥狀不明顯,因此不易被發現。但在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萎蔫或枯斑兩種癥狀會逐漸在患病植株上顯現出來。出現萎蔫癥狀的患病植株,先是頂部的葉片開始變小,葉子邊緣向上微卷曲,接著葉子的顏色會變綠呈淡灰色,然后患病馬鈴薯植株便逐漸黃化直至枯死。患上枯斑型環腐病的馬鈴薯,其葉子干枯卷曲且葉子尖端、邊緣及脈絡會呈現綠色但葉肉會變為黃綠或灰綠色,最終與出現萎蔫癥狀的患病植株一樣,患病植株枯死。
由于環腐病的發病率與其造成的損失率幾乎持平,所以我們需要格外警惕。為此,針對本地馬鈴薯實際生長情況,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播種時優先選用抗病性強的馬鈴薯品種,并積極培育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優良抗病品種;
2.馬鈴薯開花后,需及時全面檢查馬鈴薯植株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疑似患病或已經患病的植株應立即拔除,同時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抗菌劑浸泡馬鈴薯幼種以有效抑制環腐病的蔓延。
3.當發現馬鈴薯已經染病時,用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對馬鈴薯種植區進行噴灑,時間以前后每隔7-10天一次為宜。
四、馬鈴薯蟲害的特征及防治對策
1.地下害蟲的防治。咬食馬鈴薯萌芽或塊莖的螻蛄,啃食地下莖塊的蠐螬,以及可引起馬鈴薯幼苗枯死的金針蟲均是我們需要重點防治的地下害蟲。雖然不同害蟲的耐藥性不同,但是可在害蟲的成蟲期用50%辛硫磷乳劑或敵殺死噴灑在害蟲聚集區域。
2.馬鈴薯瓢蟲。馬鈴薯瓢蟲是不容忽視的害蟲,它會蠶食馬鈴薯葉片,只留葉脈,最終造成馬鈴薯植株枯死。
用于防治馬鈴薯瓢蟲的化學藥劑很多,常用的有溴氰菊酯乳油、或滅殺斃乳油噴霧。應注意的是,在馬鈴薯瓢蟲幼蟲分散之前的這段時期進行藥物防治,效果尤為顯著。
馬鈴薯因其營養價值高,產量大而被譽為全球第三大重要糧食作物。但因各種病蟲害影響馬鈴薯的生長發育,致使馬鈴薯的產量一直沒有突破。因此充分了解對馬鈴薯造成危害的各種病蟲害并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參考文獻:
[1]柞水縣馬鈴薯病蟲害防控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 曹曉媚,趙克文,林偉鋒.陜西農業科學. 2013(05).
[2]北方常見薯類病蟲害防治[J]. 關銘軒. ?北京農業. 2012(21).
[3]馬鈴薯主要病害防治技術[J]. 盧剛. ?農民致富之友. 2011(22).
[4]馬鈴薯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術[J]. 陳花桃. ?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