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蘭
摘 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為第一產業保障和支撐著我國經濟、政治、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但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農膜和各種生長調節劑的過度使用,使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農村生態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其發展趨勢令人擔憂,嚴重威脅著飲用水源地。因此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已刻不容緩,成為“中國美”的課題之一。本文就此做了深入的探究,以保護有限的農業發展資源,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才能避免世界糧荒的不利影響,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美好的人居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背景: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理市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生產以追求高經濟效益為目標,旱作面積不斷擴大,以水稻為主的水生作物極大壓縮,高需肥高需水作物不斷增加,雨季種植戶挖溝往外排水。未被作物利用的農藥化肥溶于水后隨水流進入洱海水域;加之,畜牧養殖、亂丟農業廢棄物等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致使農業生態屏障功能逐漸喪失,洱海水質日益下降。因此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成為當前我市農業發展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農業面源污染概述
1.農業面源污染成因。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包括了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但是具體的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第一,農業人口眾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資源匱乏。第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村的青壯年為了獲得更好地發展,紛紛選擇進城打工。加之農村剩余的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沒有很強的環保意識,也沒有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三,農民在耕種的過程中只看重經濟效益,在耕種過程中高需肥、高需水和高毒農藥殘留,丟棄廢物等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2.農業面源污染具體表現
(1)土壤污染與土地資源損害。在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的過程中可能造成土地污染和土地會通過水循環來破壞土地資源,主要通過導水砂層、地層裂縫、河流等這幾種方式進行擴散,從而就會導致土壤質量退化,最終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周圍的農作物會被有害物質侵蝕,導致農作物產量減產,甚至會威脅人類健康。
(2)農膜污染。近年來,塑料地膜的使用量不斷增加,農膜污染已成為農田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給農田土壤帶來“白色污染”,在土壤中不易降解,即使降解之后也會產生有害物質,逐年積累,污染土壤生態環境。殘存的農膜碎片在田間地頭及旁邊的樹木上等隨處可見,影響村容村貌,嚴重污染農村環境。
(3)畜禽糞便污染。隨著畜禽養殖業發展,每年畜禽糞便及糞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糞便污染問題成為當前農業面源污染源之一。畜禽糞便不經任何無害化處理就直接排放,這些畜禽糞便攜帶大量的大腸桿菌、寄生蟲卵等病源微生物和大量的氮、磷等進入洱海,不僅污染養殖場周圍環境,而且導致水體和大氣的污染。
(4)農業廢棄物污染。有些農戶進行秸稈焚燒,既浪費資源又影響大氣環境。大量的秸桿被焚燒或拋棄于河溝渠或道路兩側,污染大氣和水體。
二、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幾點措施
1.加大有機農業種植及農業機械的補貼。為了更好發展有機農業,這需要政府和農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推進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為其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通過政府的支持和補貼,使種植戶自覺、自愿的種植有機農業,使消費者選擇有機農產品,從而使有機農業得到全面推廣種植。同時,要加大對于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和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了解自動化機械的優勢和功能,拓寬和擴大機械自動化的應用范圍及正確操作方法,這樣農民在發展有機農業過程中會考慮使用農機技術。
2.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要通過切實可行的手段來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更好開展有機農業的推廣過程。首先,可以通過建立一支綜合能力較高的有機農業師,對農民進行講解和培訓,從而增強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自覺性。其次,加強農村科普宣傳,宣傳有機農業的優勢,農藥、化肥的危害,引導農民們正視環境的重要性并樹立環保意識,形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再次,要重視輿論宣傳,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作用,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載體,多層次、多形式地普及農業生態環境知識,提高公眾的認知度、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
3.建立區域性農業生態系統。以自然村為單位,分片區建立農業生態網格化管理系統,對每個片區進行精細化管理,綜合考慮片區面積、農田、河道、溝渠、庫塘、濕地、污染源、地表水、降雨量、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科學合理計算最低水生態面積,利用行政、經濟等措施,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因地制宜,宜旱則旱,宜水則水,將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的田塊改為生態庫塘或種植水稻、蓮藕、膠瓜、慈菇、荸薺等水生作物,合理布局庫塘、濕地,構建農業生態網格化管理系統。在生態網格化管理系統內,對所有地表水進行凈化利用,讓這些水先進入水生作物田塊,供作物生長、凈化后多余的水進入庫塘、濕地內進行再次凈化,最后排入水域。
4.管理好區域內面源污染。政府各單位要根據各自職責,切實履職,嚴格監管。首先,全面實行“三禁四推”。在區域內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推行有機肥替代,禁止銷售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行病蟲害綠色防控,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調整產業結構、推行農作物生態種植,推行畜禽標準化及漁業生態健康養殖。其次,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探索適度規范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積極推廣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等,引導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集中,推動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標準化和清潔化。再次,嚴格用水管理。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推廣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噴滴灌等技術按需用水,禁止農田大水漫灌,全面封堵農田排水口,嚴禁外排廢水。第四,加強秸桿、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輕環境污染。積極開展秸桿飼料、秸桿肥料等渠道綜合利用,實行秸桿還田技術和方法,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重視對塑料農膜的污染防治,積極推廣可降解地膜,鼓勵多渠道、多途徑積極回收農膜,切實提高塑料農膜的回收率。通過實現農田對污水的“截、蓄、凈、消”作用,最終實現區域水源充分利用,污染物零排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于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至關重要,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才能有效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才能更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從而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紀兵,席運官,肖興基.發展有機農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J].農業科技管理,2011(10).
[2]黃小瓊.試論發展有機農業及農業面源污染控制[J].農業與技術,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