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明
2017年以來,沈丘縣圍繞年底脫貧摘帽目標,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組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籌推進扶貧車間、光伏發電、種植養殖、企業帶貧等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各項舉措,取得明顯成效。截止9月底,全縣578個行政村(社區)全部組建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550家有貧困人口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社均資產達到30萬元以上,159個貧困村年底集體經濟收入預計村均達到6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20戶以上,為全縣年底如期脫貧摘帽打下堅實基礎。主要做法是:
一、創新一個思路,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
沈丘縣積極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扶貧、金融扶貧各項舉措,但在實踐中也遇到了體制機制、資金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瓶頸制約,特別是一些貧困村集體經濟空白、村級實力薄弱,無錢給群眾辦事,帶動能力不足,制約了脫貧攻堅深入推進。沈丘縣堅持問題導向,以被確定為全省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試點縣和全省扶持村級集體發展試點縣為契機,以發展村集體經濟為紐帶,促進產業扶貧、項目扶貧、金融扶貧統籌推進、融合發展。一是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把財政投入涉農整合資金建設的扶貧車間、光伏電站、種養扶貧基地產權劃歸村集體所有,搭建了產業扶貧平臺,實現了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穩定穩步發展;二是與項目扶貧結合,把扶貧項目資金注入到村集體經濟,理順了資金投入體制機制,實現了扶貧項目綜合效益最大化和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多元化;三是與金融扶貧相結合,把小額扶貧貸款投入村集體經濟并入股帶貧龍頭企業合作分紅,構建了利益鏈接分配機制,實現了龍頭企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壯大、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三贏”局面。通過穩步發展村集體經濟與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實現了產業項目、扶貧基地、貧困群眾、基層組織建設精準銜接、無縫對接,有效破解基層組織發展短板、脫貧攻堅動力不足的問題。
二、抓實三個產業: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
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因地制宜,把扶貧車間、光伏發電、種養基地三個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主方向,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我們把扶貧車間、光伏電站、種養基地作為產業扶貧主方向,同步推進、融合發展。一是建設扶貧車間。堅持盤活村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利用圍村林、空閑地、閑置廠房、廢棄教室、村集體預留地、空心村改造等農村存量集體建設用地,投入涉農整合資金,延伸服裝加工、電子組裝、戶外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鏈條,采取“扶貧車間+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在貧困村建設500—1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吸納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增收。二是建設光伏電站。緊緊抓住國家推廣光伏發電的政策機遇,投入涉農整合資金1.7億元,規劃建設400個村級光伏電站,總規模25兆瓦。建成后劃為村集體資產,納入村集體經濟管理,除運維費用外,收益主要用于村特困戶產業兜底、村公益事業支出。三是發展扶貧基地。根據貧困村資源稟賦、特色優勢,在貧困村開展農村集體產業項目培育,重點推進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產業項目,每村投入10—3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啟動資金,采取“扶貧基地+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共打造21個種植扶貧基地、17個養殖扶貧基地,帶動貧困群眾4296戶。
三、構建兩個機制: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穩定帶貧增收能力
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注重在體制機制上深化改革,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實現貧困戶持續增收構建長效機制。一是構建村集體資產管理機制。對村級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農業基礎設施和縣財政整合資金建設的村級扶貧車間、光伏電站、種養基地等經營性資產,納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通過租賃經營、承包經營、入股分紅等獲得長期穩定性收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通過與企業簽訂扶貧車間租賃協議,每年每平方米可獲得4—6元固定收益,每個村級光伏電站年收益在7萬元左右,入股龍頭企業每年可獲得不少于年利率6%的分紅收益。同時,鼓勵有條件的村投資興辦企業,開展自主經營,獲得更高收益。二是構建優先帶貧持續增收機制。把涉農整合資金、產業項目資金和金融扶貧貸款,作為以貧困戶為股東的集體股,投入到扶貧基地或帶貧企業,簽訂合作經營協議,獲得穩定性分紅收入,優先用于帶動貧困戶;合作社與貧困群眾再簽訂合作幫扶協議,實行動態管理,確保貧困戶每年獲得穩定性收入。
四、做到“四個規范”:確保村集體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一是規范清產核資。對村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進行全面核查,摸清集體家底,重點把經營性資產納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經營。二是規范登記辦法。突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定名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由縣農業主管部門發放合作社登記證書,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管委會主任,由縣人民銀行和縣農村商業銀行辦理合作社開戶手續。三是規范組建程序。重視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做好合作社成員身份確認,召開社員大會,民主選舉合作社管委會、監委會成員,真正讓農民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四是規范管理制度。堅持市場化方向和公司化運作,依照合作社章程,以“村財鄉管”為基礎,完善財務管理、資產運營、社員代表大會等各項制度,確保村集體經濟沿著良性軌道健康發展。
通過集中發力、集中攻堅,沈丘縣村集體經濟開局良好、進展順利,逐步形成了"一村一項目、一村一產業"的良性發展格局,實現了搭建產業扶貧發展平臺,壯大村級組織實力,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三贏”局面,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