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英
摘 要:村級“三資”,顧名思義,即村級資金、資產、資源,資金即村級集體貨幣資金;資產包括村組集體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公益設施、農業資產、材料物資、債權等;資源即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嶺、草地、荒地、灘涂、水面等。
關鍵詞:三資管理;農村集體;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前些年村級“三資”管理上較為混亂,管理上存在一些問題,致使村級財產損失嚴重,比如違規發包,三資收益管理不善,收支、挪用不過賬,坐收坐支、支出不規范,財務不公開或公開避重就輕,群眾監督麻木,村干部存在經濟問題,“三資”底數存在瞞報漏報,私設小金庫,資源權屬不明,清產核資登記不實,村級缺少專業的財會人員,非生產性支出比重過大,招待費過高,支出票據不規范,白條報賬等現象。
農村集體“三資”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一、村干部長期思想認識不到位。農村稅費改革前,很多村干部對農村集體“三資”觀念模糊,甚至一部分干部不懂什么是“三資”,一些村干部經常把集體的當成個人的,致使村集體“三資”流失嚴重。稅費改革后不再向農民收取各種稅費,村級資金減少,但因為改革前“三資”管理不善,致使村級債務累累,有些村干部就認為資金少,債務多,無資金可管,后任不認前任賬;二、對村集體“三資”監管不嚴。有些村干部認為,稅費改革后財務制度逐漸健全,村干部無機可乘,致使思想上產生懈怠情緒,不愿管,情況復雜,怕得罪人,不敢管,對村級財務管理不重視,對群眾反映問題不進行認真的調查和處理,助長了管理混亂的歪風,給某些投機取巧的干部有機可乘,致使一些集體資產流失;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力量薄弱。由于缺少專業的管理人員,一些該登記的“三資”不登記、亂登記、錯登記,辦公設施落后、資金投入不足令一些工作無法開展;四、村支兩委干部不團結。村支兩委不能團結共事、做事不從大局出發,在集體資產、資源處置上優親厚友或意見不一,造成村集體資產、資源流失;四、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不到位。一些司法機關和村監委不能盡職履責,鄉鎮紀檢部門疏于管理,處罰不到位,認為熟人之間不好拉下臉;五、群眾監督不到位。群眾思想麻痹,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愿去管,一些群眾長期在外務工,鞭長莫及,在家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對村集體事情不懂也不問;六、一言堂現象嚴重。村支部書記一個人講了算,其他人都不愿發表或不敢發表意見,一些大的開支項目及一些資產資源的處理也只是走個形式,一人表態,眾人附和。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農業部2009年6月29日專門出臺了《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指導的意見》,對管理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做出了具體的意見及要求。意見中明確指出,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屬于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要充分認識管理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重要意義,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做到有章理事,按制度辦事。
該意見頒布后,各地方政府先后成立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心,依托鎮農經站,在原建立農村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基礎上,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同時依托鎮司法所建立農村項目競標服務中心,形成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總協調,“三個中心”為依托,“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意見頒布十年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成效顯著,通過健全制度、強化監督、加強服務,逐步形成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管到位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
但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長期工作,在“三資”管理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監管不嚴、開支不合理、收入漏記、坐收坐支、會計科目混淆、固定資產漏登、賬外有賬、集體資產資源流失、違規收取罰款、工程不招標或招標不規范等現象。針對“三資”管理存在問題及漏洞,根據上級有關政策及各地“三資”管理措施,結合當地實際及本人近些年的工作經驗提出一些建議。
一、首先鄉鎮紀委、“三資”管理中心及村監委在監管和審批及管理上要密切配合,確保“三資”管理不出現漏洞,并成立審計組或請審計部門定期對“三資”進行審計;二、在資金管理上嚴把收入支出審批關,資金的來龍去脈一定要捋清,做到不該收的不收,不該給的不給,不坐收坐支、杜絕賬外賬。各村監委會要盡職履職,收入來源、審批手續、支出去向做到全程監管;三、會計做賬要賬賬相符,賬實相符,根據收入和開支情況合理編制會計憑證,會計科目要編制準確,防止固定資產等重要的科目漏登或錯登。不能認為資金余額與賬相符、報表平衡就萬事大吉。隨時掌握各村資金數額,按月編制會計報表,協助村監委把好資金出入關;四、資產管理主要建立資產臺帳,詳細登記每一項資產的數量、價值和管理使用情況,對資產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管,規范資產、資源管理,做到賬賬相符,對資產進行盤點,做到賬實相符,并將資產、資源使用情況定期向村民公開,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五、資源管理主要實現了對可利用資源登記造冊,建檔立案,逐項登記,對資源管理實施全程監督,便于隨時查詢。六、合同管理主要是建立"合同管理臺帳",進行電腦錄入,動態管理,通過臺帳掌握各村合同的基本內容和合同金額,合同履行情況等,及時發現違紀違規問題等;七、統一招投標管理,對招投標過程進行記錄和公布,接受社會監督,促進資源使用合理;八、增強群眾監督意識。選派法律意識強,有正義感的群眾作為群眾代表,對村務公開進行監督;向群眾宣傳什么是“三資”及“三資”管理的重要性,增強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共同愛惜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杜絕村集體資源的非法開采,爭取集體收益的最大化。
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防止農村集體"三資"流失,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是我們每一個基層工作人員的責任及義務,需要廣大黨員群眾共同努力做好該項工作。做好“三資”管理工作,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同時也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創造條件。是推動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李曉云. 淺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圖書情報導刊, 2010, 20(3):161-162.
[2]鄭珍珠. 農村三資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J]. 科技風, 2013(9):311-311.
[3]馮云忠. 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農業與技術, 2013, 33(8):197-197.
[4]劉欽欽. 農村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5(22):3-4.
[5]王東曉. 加強農村三資管理促進農村財務管理水平 ——淺析基層組織三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 農業與技術, 2015, 35(15):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