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驍峰
大漢建元二年,我接受皇上的旨意,帶領一百多隨從,從長安出發,向那神秘的西域走去。
一路上,伴隨著駝鈴陣陣,我們穿越漫漫黃沙,向月氏國前進。不料,半路上我們一行人被匈奴人抓獲,被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十年。十年間,匈奴人對我每日刀劍相向,逼我投降。但我始終沒有忘記使命——為國出使,連通西域。我的心,從未動搖。
元光六年的一天,我們趁看守不備,逃了出來。可這時,西域早已滄海桑田,不是我出發時的樣子了。于是我們轉向西南,向大宛國出發。
這是一段艱苦的行程: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我們在荒漠戈壁上一步步走向目的地,斷水絕糧,徘徊在死亡的邊緣,只能靠偶爾打到的野禽充饑。許多侍從就在這段行程中倒下了,大漠無情,他們埋骨他鄉。
終于,我們這些幸存者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王告訴我們,大宛早就聽聞大漢的富有,又說大漢來使必是文武全才,想招我做官并許以高官厚祿。我乃大漢使臣,身負君命國運,豈能沉湎于富貴?于是,我斷然拒絕,繼續踏上前往月氏國的征程。
終于到達月氏國,我勸國王與大漢夾擊匈奴。豈料天不遂人愿,月氏國王不但以月氏匈奴兩國相距較遠,一直相安無事為由拒絕了我,更說我已經年老體衰,大漢月氏相隔萬里,歸國無忘,不如留在此地以終余年。眼見說服月氏國主無望,我只好放棄,踏上歸程。
千山萬水,艱難險阻,再一次看到雄偉的長安城墻,看到那聳立的城門時,我感慨萬端。出使西域13年,我經歷了太多。而出征時隨行的100多個棒小伙,也盡變為白頭翁。未央宮內,我淚流滿面,跪在階前。
“陛下,臣奉命出使西域,怎料才薄智淺,未能聯盟月氏。但這一十三年,歷經險阻,始終不忘初心;刀劍加身,仍然不失漢節。張騫未辱使命啊!”
【點? 評】
小作者化用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幅悲壯的歷史畫卷。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開合自如,語言凝練,頗有文采。
(指導教師? ?紀楸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