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唐嘯寒 王濤 李俊峰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工業快速發展,工業制造業技術水平日益提升,橋式起重機的應用愈發廣泛。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是現代社會工業領域橋式起重機中的常見類型,其廣泛應用于貨物移動。基于此種情況,無線傳輸橋式起重機的操作安全極為重要,安全監測系統的地位逐漸提高。本文簡要分析了無線傳輸下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規劃與信號采集與無線傳輸功能,對如何優化無線傳輸下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進行探索。
關鍵詞:無線傳輸;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橋式起重機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在其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由于元件的損耗發生安全事故問題,影響了作業效率,不利于企業的良性運營與發展。針對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的使用安全問題,技術人員引進了安全監測系統,對起重機的運行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與處理,對起重機的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預測故障信息,從而得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起重機的操作安全性與可靠性。
一、無線傳輸下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規劃;
(一)主梁監測環節
結合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系統結構進行分析,在主梁的監測環節,技術人員要將故障點的位置確定在起重機主梁的跨中位置與左右的端梁位置。在橋式起重機的作業過程中,最大的主梁應力點應該在跨中的位置,且控制最大程度剪切力在左右端梁的位置。因此,技術人員在采用安全監測系統時,要重點觀察跨中位置與端梁位置的參數情況,認真測試跨中的上下撓度,從而保證主梁狀態穩定。
(二)電氣控制監測環節
結合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系統結構進行分析,在電氣控制系統的監測環節,技術人員要結合電氣控制系統中最小功率元件的特點,考慮光與熱對監測環節的影響,若發現粘連等情況,則要及時處理,否則就會影響電氣控制系統的正常運行。一般情況下,在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系統中,技術人員要監測電氣控制系統中元件的運行狀態,保證起重機的作業安全。
(三)起升機構監測環節
結合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系統結構進行分析,技術人員從起升機構入手,觀察減速器的運行情況,若發生故障,則結合溫度、潤滑情況、磨粒含量及齒輪振動箱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與判斷,真實、全面地反映其運行狀態。技術人員可以將傳感器設置于起升機構的子系統關鍵監測位置,利用相關參數信息對其記性分析與片段,并且通過拓展儲存器的方式解決單片機的性能缺陷。
二、信號采集與無線傳輸功能
(一)信號采集與測量功能
在信號采集與無線傳輸功能中,技術人員要優化設計信號采集與測量功能的設計,可以利用傳感器采集模擬信號,利用電子元件產生相關的信號,從而形成測量結果。在橋式起重機的作業過程中,關鍵位置的傳感器可以采集到的相應的數據信息,對信號進行處理,如:濾波、A/D轉換等;還需要將不同信號的儲存器放置于單片機的外部儲存器中,利用無線傳輸系統進行電路的收發,實現安全監測功能。
(二)無線傳輸功能
在信號采集與無線傳輸功能中,技術人員要引進無線傳輸技術,利用無線收發芯片,將其作為無線傳輸系統的核心元件,實現單片采集模塊與單片機之間的數據傳輸。在橋式起重機的作業過程中,技術人員啊喲對單片機的引腳進行接地處理,調整頻段,將其調整為4.392MHZ,有效實現無線傳輸,連接無線收發芯片,降低能耗與功耗,促使其始終處于休眠的狀態中。
三、如何優化無線傳輸下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
(一)引進采集終端系統;
針對無線傳輸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系統,技術人員要引進采集終端系統,先啟動單片機的初始化,進入安全監測環節,對制動間隙的采集程序進行調整,有效監測制動間隙的情況,實時顯示傳感器的采集結果。技術人員要收集服務器發出的相關指令,結合協議的相關規定,判斷終端進入串口的實際情況,完成終端軟件的設計工作。
(二)引進服務器系統、
針對無線傳輸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系統,技術人員可以引進服務器系統,通過科學的操作頁面、數據儲存庫、數據分析系統、數據報表、終端數據傳輸系統等實現橋式起重機的安全監測功能,實現服務器的程序與數據庫之間的連接。
四、結語
總而言之,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的應用較為廣泛,安全監測系統是無線傳輸起重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技術人員要結合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的系統結構進行分析,優化設計安全監測系統,引進多種不同的監測功能,從而提高橋式起重機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維護作業安全。
參考文獻
[1]趙麗媛,張遠,崔學強.基于無線通訊設計的垃圾抓斗橋式起重機[J].起重運輸機械,2019(02):112—114.
[2]劉洪具.基于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34):72—73
[3]李洪光,強寶民.基于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J].起重運輸機械,2009(11):77—80.
[4]強寶民,李洪光.基于無線傳輸的橋式起重機安全監測系統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08(0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