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凱
近年來,我國道路建設突飛猛進,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快捷與便利。但就道路建設而言,因其線長面廣,破壞范圍大,過去環保意識不強,在修建道路時對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地形地貌等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現今國家建設主管部門在環境保護設計規劃中,提出道路工程設計必須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并且在遵守國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前提下,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城鎮道路養護技術規范》進行設計,這是符合上述新概念的,簡言之,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概念。
1.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得對道路沿線環境影響進行評估。
2.在初步設計階段,應按環境保護的評估意見擬定環境總體設計方案,并進行論證。設計人員從選線到設計的全過程,都要把環境保護設計和工程方案一齊抓,使線路盡可能避開環境敏感點(如文物古跡、水源頭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力求采用環保新技術和新材料,把道路工程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道路定線不能只單純地視其為一個幾何圖形,而應視其為一個美學實體。一般來說,人們對周圍環境的感受,在心理上會產生明顯的反應,如橋梁的形狀、水的流動、樹林的分布,以及急彎陡坡、垃圾墳場等都會引起司乘人員心情的愉悅或煩躁。因此設計人員在著重主體工程設計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周圍環境的設計。
3.在施工圖紙設計階段,須根據審定意見,做出環境工程設計。
4.在施工階段,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隨時研究如何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并加以糾正。
5.在運營階段,應對未能完全避免的交通噪聲、行車尾氣等進行適當的綜合治理。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環城高速路靠近城鎮居民一側全部采用隔音板防護,有效地減少了噪聲污染。
實行以上所述為準繩的道路設計,必然會建成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道路,收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這就是現在所提倡的道路設計新概念。
1.市區
市政道路的絕大部分路段是在市區范圍,市區內人口密集,車流擁擠,平面交叉及立體交叉道口眾多,噪音、尾氣污染嚴重,以上種種都給道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帶來嚴重和復雜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在城市中心地帶平交較多處,做好渠化設計,使車流通暢,避免堵塞。對交通噪聲、尾氣污染,無法利用自然條件防治的,可以建造聲屏障或栽植行道樹以減少噪聲和污染。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最好是將路線避開敏感點,或采取工程措施,如在園林道路兩側種滿爬山虎等綠色植物,一方面使兩側建筑免遭交通噪聲、行車振動、空氣污染影響,另一方面也保護了道路兩邊成為護墻,它們把來往車輛所產生的噪聲、振動和尾氣基本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效果良好。其它如保存重要的歷史文物、寶塔、石刻、名人故居、名勝景點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為不僅要使人煙稠密的居民有健康安全的住所,還要有文化和美觀的環境,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道路設計人員要隨時向建筑、交通、文物、藝術工作者咨詢,才能較好地達到上述要求。
2.市郊
市郊的人口逐漸在減少,郊區道路面積卻不斷增大,由此引起的生態變化,破壞自然景觀,以及其它妨礙出行等問題市政道路部門應提前與有關部門聯系,預作規劃。另外,對環城道路或連接市區出入口道路的線形,應注意平縱曲線的組合設計,使汽車能勻速行駛,減少事故,同時也要對汽車噪聲、空氣污染提出防治措施。
3.鄉村
鄉村的特征是:土地面積大、人口密度低,氣候、地形、水土、地質、生物的差異較大,道路與其它運輸體系分散。在這個地區修建道路遇到的問題是:土方工程對農業資源、自然景觀的影響,如路線分割耕地、危害植物生長,石方爆破會造成水土流失,邊坡失穩,所以道路選線應全面考慮其兩側的社會自然環境,合理保護土地資源,避免不利的地質條件及對名勝古跡的危害。為了滿足沿線人民出行及田間耕作的需要,還應設置足夠數量的跨線橋、通道。另外,還要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設計擋土墻、邊溝、截水溝,盡可能采用植物防護,這樣既可防止水土流失,也有利于自然景觀。
在此還需要提出的是:如果遇到路線兩側200m范圍內有自然保護區、水源區、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原則上是將路線繞避這些生態環境,如果實在難以繞避,就需提出專項保護方案。
這是對道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如國外的一些高等級道路在建設時把砌筑的雙梁護欄隱藏在綠樹叢中,這就是工程與美學的結合。一條道路建成后,車輛司乘人員及沿線居民的要求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關心的是路面寬闊平坦,行車速度快,其次才是環境美觀;而后者關心的則往往與前者相反。道路設計者為了使汽車能高速行駛,必然考慮采用半徑大的平曲線和豎曲線,因此不僅要移去重要地段附近的障礙,甚至還要改變某些地面的自然地貌,因而便破壞了原有自然景觀。要減少這些破壞,則要減小平曲線半徑,避開風景名勝區,但也因此降低了行車速度。采用小半徑的曲線愈多,路上發生撞車的可能性也愈大,這是司機所不希望的。如何解決上述的矛盾,必須做好環境效果分析,或采取空中攝影定線,盡可能多保存風景名勝,將路線繞道或打隧洞通過。如鎮江市南徐大道穿越南山風景區的觀音山隧道便是一例。

為了使道路沿線美觀,還應考慮道路用地寬度問題,它應包括路面本身寬度,兩側的排水設施,公用設施及停車場地等。因此現實生活中,如何美化這一地帶也是一個重要問題。
總之,道路美學目前已成為道路設計的重要方面,道路的線形、構造物等必須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必須與大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如上文所述不能把道路僅僅視為一個靜態圖形,而應看成是用土、石、瀝青、混凝土、灌木、樹林等建成的美學實體,當汽車行駛、轉向、變向、爬山、下山、過河時,都能給乘車者一種動態的感覺,因為只有以這種狀態進行道路設計,才能全方位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道路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紐帶,做好全局規劃,可以從根本上避免先有公害后治理的情況發生。因此,保護生態、自然、人文環境,栽植樹木、擴大綠化、保持水土,降低污染,以及改善景觀,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為此本文在這里提出道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的道路設計和施工方法。
道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涉及面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對環境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如何通過科學管理、技術進步,對道路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進行周密設計、精心施工、嚴格驗收、加強維護,完善和提高環保工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