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鋒
【摘要】學校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資源,積極營造“紅色基因”的育人氛圍,借助歷史優勢,打造紅色教育基地;大力營造“紅色教育”的人文環境,推進資源共享。把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著力打造“紅色校園”,使之成為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的有力助手。
【關鍵詞】紅色基因 學校活動 “紅色校園”
紅色基因教育可以促進師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引導和激勵學生深入實踐,走近歷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打造紅色特色“人文校園”,可以把空洞的理論變成行動,使學生在系列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增強學生的道德規范意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艱苦創業奮力拼搏精神和使命感、責任感。華池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南梁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具有“兩點一寸”的歷史地位,蘊含在其中的“南梁精神”,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向中學生進行“紅色基因”教育的最好素材。
紅色基因內涵深廣,影響深遠,而教育,首先是一種傳承一一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而從目前現狀來看,相當一部分青少年缺失了革命傳統,主要表現為:國家利益、公眾利益意識淡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享受,互相攀比,缺乏艱苦樸素作風,意志力薄弱,面對困難,往往知難而退,缺乏競爭意識和鏖戰攻關的精神;精神空虛,沉溺于網絡中的虛擬世界,缺乏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從這點出發,把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與學校教育結合,讓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彰顯新的時代價值,基于此紅色基因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華池縣是革命老區,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上個世紀30年代初,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陜甘邊軍民浴血奮戰,創建了以慶陽市華池縣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經過反“圍剿”斗爭的勝利,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與陜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包括陜甘兩省20余縣的陜甘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也成為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我們可以將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源、革命精神,用時代的脈絡巧妙與當代先鋒人物的先進事跡融于一處,恰到好處地體現革命精神的傳承與時代精神的融合,成功的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紅色愛國主題向時代先鋒主題的自然延伸。從而拓展和豐富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增強教育的時效性。
今天,華池縣有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南梁革命紀念館、列寧小學、抗大七分校、“劉巧兒”舊居、雙塔森林公園、范公祠等都是品質和內涵很深的紅色文化遺產,尤其是“南梁革命根據地”(后為“陜甘革命根據地”)在中共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發端于隴東地區、影響全國的諸多新政措施(如“三三制”民主執政模式、“馬錫五審判方式”等)與優秀紅色歌謠(如《軍民大生產》《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劉巧兒告狀》)均使得華池紅色教育資源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獨特氣質。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這些紅色基因的本質是勇于探索,敢于犧牲,開拓進取的精神。紅色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為學校師生的現在和未來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支持,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
立足基地,走出基地,廣泛組織符合少年學生身心特點又能為少年學生所喜愛紅色接受的活動,開展實踐教育,形成品牌效應,帶動更多的學校、學生共同前進,這樣紅色基因的火種才會燎原。
1.建設“紅領巾”特色德育陣地。即在學校政教處和團委的直接領導下,組建由紅領巾校園網、紅領巾放映室、紅領巾廣播臺、紅領巾文學社、紅領巾宣傳欄、紅領巾藝術畫廊和紅領巾閱覽室組成的“七紅”陣地,形成一道靚麗的德育風景線。
2.開展“十個一”主題活動。在各年級學生中廣泛開展“十個一”活動,即聽一堂革命傳統教育課,重走一次紅軍路,學唱一首紅色歌謠,撰寫一篇有關南梁精神的論文,參觀一次革命舊居舊址,參加一次南梁精神研討會,觀看一部紅色影視劇,種一棵南梁常青樹,幫助一位貧困學生,為家鄉人民至少獻一次愛心。
3.搭建紅色作品展示平臺。每學期定期舉行“紅色作品展評周”活動,為紅色教育與特長展示相結合提供堅實的平臺,讓學生在美術作品、書法作品、電腦作品、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中,以多種途徑和手法表現南梁精神,使他們在展現才華、張揚個性、實踐創新中實現精神的成長與升華,讓師生在鑒賞的過程中受到感染與熏陶。
4.以校本教研的開展推進課堂教學變革。校本教研要引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營造適合學習的氛圍與情境,在互動中使師生雙方產生“積極的教和學的心態”,教師的教學行為逐漸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師生雙方在相互調適的過程中轉變各自的行為方式,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創新。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課程資源的支撐。充分挖掘南梁的課程資源,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豐富課程目標,完善課程內容,激活教學過程,滿足學生需要,貼近社區生活,使得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益得以提升。
5.開發建設校本課程。一是挖掘當年列寧小學課堂教學精髓,努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積極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二是制定以紅色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繼續修訂和完善《紅星照耀陜甘》,并利用南梁的革命史話、革命人物及其事跡、詩文等開發學校自己的校本課程。三是開發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聯系老紅軍、老革命軍人,聯系學校周圍的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使這些人力的物力的資源成為學校進行道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
6.倡導經典誦讀,營造書香校園。“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文化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因此,我們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青少年,使青年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誦讀中實現精神的成長與升華。第一,建立誦讀制度。固定誦讀時段,豐富誦讀形式,給與誦讀指導,開展誦讀競賽;第二,營造誦讀氛圍。利用閱報欄、黑板報、校園廣播站等手段營造誦讀氛圍,布置美化書香校園,開辟閱讀欄、張貼讀書的名人名言,把師生浸潤在書香中;第三,抓好誦讀活動。上好誦讀課,辦好誦讀報,定期開展各類誦讀競賽活動,開展“讀書大王”“讀書標兵”“百科知識競賽”等活動,調動師生、家長參與的積極性,以發揮激勵和導向功能。
列寧學校的這一系列做法,別的學校完全可以借鑒,這樣就可以做到資源共享,推動整體紅色基因教育就很容易了。
紅色基因激勵了幾代中華兒女堅持夢想,不斷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面對敵對勢力的阻撓和極度破壞,以及自然災害的肆虐,我們堅定不移,不懈奮斗。憑借勤奮和智慧,堅定不移和堅持不懈,我們寫下了一個令世人驚嘆的“中國故事”。對于學生,紅色基因是信仰,是追求,是勇于拼搏,是堅定不移……我們學校教育,就要抓住這個紅色基因,讓青春留下來,讓生命之花綻放成每一個生命時期都有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劉浩林,范國盛.激活紅色基因的途徑與方式.中國井岡山學院學報,2015,(06).
[2]魏美玉.井岡山紅色基因的內涵與功能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