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成
【摘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教師的心理健康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心理存在問題,往往會導致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重視教師的“情緒管控”,科學、有效地進行“情緒管控”方面的訓練是主要的論述內容。
【關鍵詞】情緒失控 調整認知 科學練習
所謂“情緒管控”,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心理學常用有意識地調適、緩解、激發情緒,以保持適當的情緒體驗與行為反應,避免或緩解不當情緒與行為反應的實踐活動。包括認知調適、合理宣泄、積極防御、理智控制、及時求助等方式。
事實上,不良情緒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通過忍耐、壓抑自我消解。此時,我們需要反觀自省,調整認知。如果,平靜下來自省一番,也許會被自己內心深處的“執念”下一跳。
現在都最后一節課了,我這么累,還來給你們加課,你們還不認真聽!
你爸說好管好你的學習,怎么一點變化都沒有!這家長就是言而無信!
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手機,你居然還在課堂上玩手機!
你是學生!你就必須聽老師的!
如此種種,如果細細推敲,我們會發現許多矛盾的根源并不在學生,而在于我們自己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觀念”。
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結果。不久前,在G7會議上,不同國家記者拍出同一時刻的照片,觀者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其中一張照片像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正處于以德國總理默克爾為首的西方六國領導人的“圍攻”當中。換一張,換個角度看到的卻是各國領導人畢恭畢敬地圍攏在趾高氣揚的特朗普周圍。
同樣,一件事孩子們和成人理解經常是有偏差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成年人大都懶得想孩子們的想法,所以想不到,等知道了又覺得不可思議,只有靜心反省的時候才覺得當時對孩子的說法、做法欠妥。我家孩子平時在學校極少喝水,一度回家嘴唇干裂發白,手上的皮膚還不如我的有彈性,我倆就整天給他強調“去學校必須喝水!”結果是強調無效!我們改變策略,白開水沒味道,換蜂蜜水、山楂水、冰糖煮雪梨,新鮮感只能維持兩三天,之后怎么拿走就怎們滿罐帶回,看到這樣的孩子,發火是必然的!事情突然有了轉機,媽媽無意間買了一個卡通玩偶造型的水杯,被他看中,自此放學的路上都看見他在喝水!一個大問題就這樣輕松解決了。當時,我真的不能相信,問題居然出在喝水的容器身上。當我回顧整個事件,我的內心對孩子真的很愧疚,他沒有向我們抱怨不喜歡那個杯子,而是一直壓在心里,說明他小小年紀已經很懂事且有一定控制欲望的能力,而我們只是一味的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沒能及時調整認知,換位思考。
“情緒管控”的較高境界,就是能夠及時察覺到自己的情緒,并學習將其正確,準確的表達出來。這看似簡單,卻并不容易。說一個我們都經常碰到的案例:一大早走進教室,看到垃圾筒周圍都是垃圾,心想這幫孩子又不按時做值日!心里這火已經就著了!壓著火叫來值日生一問,結果他們理直氣壯地告訴你,搞過衛生了!遇到這種“背著牛頭不認臟”的情況,發火幾乎已成定局。在潛意識里,一旦被學生拒絕,往往覺得是被“冒犯”了。于是,不滿情緒開始滋生,一不小心便星火燎原。盛怒之下往往會語速加快,口不擇言,把本身很簡單能說清楚的事情復雜化,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的判斷加上更多的砝碼。而事實上,我們這樣做的并沒有真正讓學生在思想和你達成共識,反而會產生“就因為你是老師,要不然我早就和你辯論了”這樣的內心抵觸,當然也會出現當場“冒犯”的情形。如果,我們能及時察覺到自己情緒的變化,也許就能在憤怒的懸崖邊停下來,這件事情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什么?是幾個“冒犯”了你的值日生,還是班上部分沒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同學?當我們態度溫和,放慢語速,語言堅定有力的和“冒犯”你的學生仔細做一番調查后,我相信學生得到講話的機會他會很坦誠的告訴你整個事情的經過,這樣一來,一場爭吵便消失于無形。
所以,如果我們能通過系統的學習和經常性的討論,改變自己對事情的想法和評價,就一定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而這種對情緒管控的科學練習一旦成為習慣,會讓我們應對情緒失控的能力有極大的提高。
當我們嘗試在工作和生活中訓練自己慢慢放下“執念”,調整認知,換位思考時;當我們有意識在情緒劇烈波動,盛怒之下,及時發現并選擇放慢語速,準確表達時,我們已經具備了“情緒管控”的能力,這種能力不但能讓我們生活的更舒心,也能讓我們周圍的人感受到幸福,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成為“情緒管控”的高手。
參考文獻:
[1][美]康利.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中信出版社.
[2][日]安藤俊介.不生氣的情緒掌控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3]曾仕強.情緒的奧秘.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