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鵬

市場方面,申萬宏源近期發布一周策略報告,報告核心觀點為,A股反彈邏輯仍有待理順。其認為,短期外資回流A股兌現,但部分投資者對其持續性尚難形成穩定預期;5月社零汽車是結構性亮點,但總量不及預期;5月財政收支節奏均放緩,政策對沖仍停留在預期層面。6月中下旬將是大國博弈的事件性驗證的時間窗口,預計市場的主要矛盾將不可避免地轉向海外環境變化的驗證上。這意味著,未來1-2周的窗口仍需保持耐心。近期科創板落地,成長股迎來博弈“比價效應”預期的時間窗口,未來一個階段仍可能反復兌現交易性機會,但在風險偏好壓制因素猶在,且成長盈利能力拐點尚不明確的情況下,賺錢效應的擴散大概率是有限的。短期結構選擇的關鍵仍是在核心資產上尋求收益。建議關注白酒、汽車、畜禽養殖、商貿零售的投資機會。
中泰證券認為下半年的核心資產也是市場進攻方向之一,與申萬宏源看好方向不謀而合。為此中泰證券還從市值、市盈率及業績增速、負債率、ROE及商譽減值風險等維度甄選出38只核心標的,涵蓋于醫藥生物、食品飲料、家電、房地產等17個一級行業。其中,醫藥生物的上市公司數量最高包括6家上市公司,分別是泰格醫藥、愛爾眼科、藥明康德、智飛生物、邁瑞醫療、恒瑞醫藥;其次是食品飲料行業包括5家上市公司,分別是瀘州老窖、五糧液、洋河股份、貴州茅臺、海天味業,二者合計占據30%。其看好核心資產的主要原因,首先,這些核心資產是已經被市場認可的白馬股,在過去的股價表現中具有明顯的超額收益。其次,從目前的情況看,包括外資在內的幾乎有所的機構投資者都“抱團取暖”。在指數上漲時,持有核心資產可以取得不錯的絕對收益,在指數下跌時,核心資產組合又能體現良好的防御特征。
每周金股:中糧糖業
本期筆者推薦中糧糖業。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果蔬食品生產供應商,擁有番茄和食糖兩大產業,其中食糖業務占比超90%。推薦公司的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從行業看,厄爾尼諾現象來襲疊加行業六年周期拐點,糖價有望迎來反轉。二是從個股角度看,作為食糖翹楚,公司盈利能力更強,業績彈性高。而且業務結構多元化,即便糖價仍然下行,短期對公司影響也弱于同行其他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強。
糖價迎反轉周期
糖價反轉的邏輯有兩個,一是厄爾尼諾現象再度出現。去年9月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表明,全球氣候開始出現厄爾尼諾狀態,并于今年1月達到厄爾尼諾事件標準。今年4月,國家氣候中心再次確認,2019年將為“厄爾尼諾”之年
每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都會造成全球食糖減產,2015年-2016年度超強厄爾尼諾現象來襲時,全球糖產量下滑了約7.3%,氣象局預計本輪厄爾尼諾將持續到冬季,時間可能超過15個月,持續性和影響力度可能會弱于上次,不過依然對農作物有重大影響。
二是2019年是食糖三年下跌周期拐點。單看過去產量情況和規律,糖價有6年一周期的說法,三年向上,三年向下。2016年底觸及6980元/噸高點后,內糖價格震蕩下行,目前維持在5000元/噸左右,形態上已經在構筑底部,2019年糖價即將迎來三年向上周。
從食糖產量看,2018-2019榨季全球食糖產量開始下降,據賣方數據,巴西、印度和泰國三大主產國糖產分別減產26%、3.1%和2.7%。截止5月上半月,全球第一大糖產量國家巴西甘蔗產糖比例減少9%,雖然減產可能與糖價低迷以及將甘蔗投向乙醇生產有關,但全年產糖量及出口量將出現顯著下滑。另外兩大食糖輸出國印度以及泰國,5-6月本是甘蔗種植期,但卻遭遇連續高溫干旱,USDA預計泰國全年同比產糖量將減少100萬噸。
食糖需求端變動不大,供給端在持續收縮,但糖價依舊低迷,問題主要出在庫存環節。不過,2018年食糖庫存與消費比拐頭向下,數值下降至9.5%,今年前五個月國內食糖庫存增速同比仍在放緩。短期龐大的庫存會讓糖價上漲受限,但市場對下個榨季食糖價格反彈預期十分強烈。
國內食糖翹楚 盈利能力居首
中糧糖業是國內最大的食糖貿易商之一,擁有優質低價進口糖資源。大股東為中糧集團,股東實力雄厚。公司的盈利能力強于同行業,與同行業中的華資實業、南寧糖業、粵桂股份等三只制糖標的對比,2018年公司制糖毛利率為16.71%、ROE為6.87%、ROA為3.4%,均高于競爭對手,歷史數據看,過去三年各項數據也都是行業第一名。
公司抗糖價周期的能力也較強,2018年整個制糖行業虧個底朝天,國內最大的機制糖上市龍頭南寧糖業更是虧損13億元,而期內公司仍能實現超5億元的凈利潤,雖然同比出現下滑,但盈利規模還在,這得益于業務結構多元化。公司的食糖業務包括了自產糖、貿易糖和煉糖三大塊,糖價有周期,但公司多元化業務結構平滑糖價周期波動,在糖價下行時由于內外糖價差擴大,公司通過貿易糖業務部分抵消自制糖的利潤下滑風險。2018年公司貿易糖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29億元,毛利率7.13%,同比微跌0.62%,而同期自產糖業務營收53.28億元,雖然同比增長16.12%,但毛利率為16.71%,同比顯著下滑3.2%。
除了食糖外,番茄是公司另外有一個看點。公司原計劃出售旗下番茄制品企業股權,隨后撤銷,與此同時,在經歷了兩年的低迷后,2018年公司番茄業務也順利實現盈利,目前番茄業務已做到國內規模最大、全球第二。
從全球周期看,番茄也每5-6年一個周期,上一輪周期頂在2015年,中長期看,番茄價格未來1-2年內會迎來低點,而國內可能要更早觸底,畢竟需求端還比較穩。目前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區或國家人均年消費番茄制品3公斤,而國內僅有0.02公斤,未來空間上看有百倍的提升潛力,公司作為龍頭有望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