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瀅
小何懷孕后一直堅持正常上班,孕36周的一天。有天,小何的筆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她習慣性地蹲下身子去撿,可是起身時突然感覺腹股溝區疼痛不適。她被同事緊急送往醫院后,醫生告訴她,她的疼痛是恥骨聯合分離所致。那么,什么是恥骨聯合分離,要怎么避免呢?
子宮位于骨盆內,骨盆是由骶尾骨和左右髖骨連接而成的一個完整的盆狀骨架。左右髖骨在骨盆后方的連結部位為骶髂關節,前正中線上的連接則被稱為“恥骨聯合”。恥骨聯合是由韌帶連結而成的,大于300千克的牽引力,也不能使其發生分離錯位。但在女性妊娠7~10周以后,卵巢開始分泌松弛素,松弛素能使骨盆的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變得松弛。分娩時出現恥骨聯合分離較為常見,實屬生理現象,產后可逐漸恢復。
但部分孕婦,由于自身體重超標或多胎妊娠、胎兒為巨大兒等原因,子宮重量過大,骨盆負荷過重,在孕期就可能發生恥骨聯合分離。在分娩過程中,如果孕婦激素分泌過多,韌帶過度松弛,則骶髂關節及恥骨聯合就較易發生分離;如果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婦用力不當或姿勢不正,以及難產、急產、困難的產鉗助產分娩等,可使松弛的恥骨聯合韌帶發生損傷,導致產后恥骨聯合不能恢復常態,嚴重者甚至可發生恥骨聯合錯位現象。
不管是孕后期還是分娩時,一旦發生恥骨聯合分離,女性的主要感覺是恥骨聯合處疼痛,活動時加重,嚴重者可出現下肢不能負重,登高、行走和翻身困難等。部分女性還會出現腰背部、腹股溝區疼痛不適等癥。體檢時,患者恥骨聯合上方有局限性的明顯的固定壓痛,B超常常提示恥骨聯合距離超過10毫米。
為有效預防恥骨聯合發生分離,建議女性在孕期一定要注意均衡飲食,適當控制自身體重和胎兒體重。日常要加強身體鍛煉,如屈伸大腿、倒走等,以增強肌肉韌帶張力。孕晚期要盡量避免過久站立、行走,減少下蹲、負重。睡覺以側臥為主,尤以左側臥位為佳,變換體位時動作宜緩,下床時,盡量雙腿并攏,兩腳同時著地。分娩時,要積極配合醫生,保證分娩姿勢和配合用力正確。產后24小時內可適當活動,但下床行走等活動,則以產后48~72小時為宜。
孕期或分娩時發生恥骨聯合分離,女性朋友不必過分焦慮,因為除骨盆和韌帶的先天發育不良因素外,其他情況的恥骨聯合分離,若能及時發現,明確診斷,早期治療,其預后都非常良好。癥狀較輕、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者,甚至不需特殊治療,臥床休息即可有效緩解。疼痛嚴重者,則建議前往醫院就診。
恥骨聯合分離的治療,現在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骨盆矯正帶進行外固定矯正,同時配合熱敷、激光、沖擊波等物理治療,療效肯定。針刺、推拿等中醫方法也有一定療效。如果恥骨聯合分離嚴重,病程冗長不能有效恢復,甚至發生錯位者,也可手術進行鋼板螺絲釘內固定治療。但需要手術治療者甚少,產婦不必為此過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