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彤
“虛不受補”,就是吃了補藥之后上火,出現(xiàn)口瘡,便秘,長痘痘,嗓子疼,食欲不好等現(xiàn)象,一旦如此,人們就會自我總結(jié)自己不能吃補藥了,事實上,這與所吃的補藥和吃補藥人的體質(zhì),有直接關(guān)系,是因為辯證錯誤了體質(zhì),選錯了補藥才會上火,并不意味著這些人不需要進補。
如果是舌苔很膩,本身胃口就很差,消化不好的人,吃了含有阿膠、山萸肉、熟地等補血滋陰的藥物,容易出現(xiàn)虛不受補,他們的胃口會變得更差。這是因為胃腸不干凈,本身有濕停滯,這是表像,即便這種人本質(zhì)上有血虛陰虛問題,確實適合吃阿膠之類的藥物,也要先利濕之后再進補,而濕邪去除的標志就是舌苔不再厚膩,這一點,在進補任何藥物前都是鐵律,必須要在舌苔干凈,沒有感冒發(fā)燒的時候,才能進補。
如果是吃了人參黃芪之類的補氣藥后流鼻血,口舌干燥,這種人雖然也可能氣虛,適合補氣,但在氣虛的同時一定還有陰虛問題,他們的身體偏瘦,舌質(zhì)也偏瘦,而且舌質(zhì)顏色偏紅,這些都是陰虛的征兆,多是氣陰兩虛的。這種情況下,是不能單獨補氣的,如果單獨補氣就相當于單純地挑亮生命的火苗,并沒有給這個火苗添油加料,這樣的補益,火苗過大導(dǎo)致上火在先,過度消耗導(dǎo)致生命儲備不足在后,至少要加重陰虛。這類人的虛要陰陽雙補,氣陰雙補,比較適合的是西洋參和太子參,它們能補氣而不傷陰,如果用人參、黃芪類的補氣藥,也一定要用在陰虛已經(jīng)減輕的時候才可以用,或者要以補陰藥物相伴,比如配以沙參、生地、白芍等之類,離開了這些,就會產(chǎn)生“虛不受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