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子
在手機APP上預約一名護士,上門提供居家護理。被許多人笑稱為“滴滴打針”的“網約護士”服務迎來了官方版“上線”。
2月12日,國家衛健委下發《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將于今年2月至12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6地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
官方版聚焦失能半失能老人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4億人,這里還有4000萬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這次“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聚焦在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醫療護理的需求。
在“互聯網+”護理的試點過程中,國家衛健委選取了人口比較多、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幾個省份,以及“互聯網+”環境比較成熟的地方先開展試點。
試點內容
此次下發的《方案》對“互聯網+護理服務”做了明確界定。同時,《方案》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提供主體、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服務行為、服務管理、第三方信息技術平臺、相關責任、風險防控、支撐機制等九項試點內容提出了原則性要求。
概念界定
“互聯網+護理服務”主要是指醫療機構利用在本機構注冊的護士,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主,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護理服務。
提供主體
試點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確定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已具備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的實體醫療機構,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派出本機構注冊護士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將護理服務從機構內延伸至社區、家庭。
派出的注冊護士應當至少具備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能夠在全國護士電子注冊系統中查詢。
鼓勵有條件的試點醫療機構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征識別技術加強護士管理,并配備護理記錄儀。對于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不良執業行為記錄的護士應建立退出機制。
服務對象
重點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
試點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和人群健康特點,按照突出重點人群、保障質量安全、防控執業風險的原則,確定“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具體服務對象。
行為規范
試點醫療機構在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前對申請者進行首診,對其疾病情況、健康需求等情況進行評估。
經評估認為可以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的,可派出具備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護士提供相關服務。
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應當具備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要求的設備設施、信息技術、技術人員、信息安全系統等。基本功能至少包括服務對象身份認證、病歷資料采集存儲、服務人員定位追蹤、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保護、服務行為全程留痕追溯、工作量統計分析等。不得買賣、泄露個人信息。
風險防范
《方案》還提出,要積極防控和應對“互聯網+護理服務”風險。
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可以購買共享公安系統個人身份信息或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征識別技術進行比對核驗;試點醫療機構或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應當按照協議要求,為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購買責任險、醫療意外險和人身意外險等,切實保障護士執業安全和人身安全,有效防范和應對風險。
價格制定
在價格方面,試點地區應當結合實際供給需求,發揮市場議價機制,參照當地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準,綜合考慮交通成本、信息技術成本、護士勞務技術價值和勞動報酬等因素,探索建立價格和相關支付保障機制。
網友擔憂:安全問題能保障嗎?
針對此次出臺的方案,不少網友深表歡迎,認為這是真正的便民服務。但也有人依然對“安全問題”表示擔心。
網友“laamtc”說:“第一是護士的人生財產安全誰保證;第二是發生醫療糾紛怎么辦;第三是現在醫護資源本來就短缺,為什么還有冗余的資源投入上門服務呢?第四還有其它風險,例如病人的財物失竊糾紛……”
網友“Yee莫雨晴LZY”說:“作為一名護士,說實話,不敢去,如果發生什么意外呢?”
網友“格格巫cmz”留言道:“請問護士的安全問題怎么保證?想法是好的,但是最好把這些安全問題解決一下,不然遲早會像滴滴打車那樣,頻頻出事的。”
網友們的擔心其實也在“官方版”的考慮之中。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表示,試點最關鍵的環節是兩個安全的問題:一個是護士到老人家里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她們本身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
另外一個就是醫療安全,護士到患者家里提供醫療護理服務,比如說輸液,一旦發生了輸液反應,患者的醫療安全如何保障。
因此,試點方案提出,首先護士不是以個人的身份提供這種服務,一定是互聯網企業和醫療機構合作,讓護士的人身安全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從醫療安全上來說,不是所有醫療護理的服務都能到患者家里開展,管理部門要探索能夠開展這些服務的項目和范圍。一些風險比較高的項目,不能通過這種方式來開展,必須還是要通過專業機構和專業的人員。(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