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訓文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共享經濟的時代。2017年,共享經濟進入爆發年。以共享單車為代表,共享汽車、網約車、共享充電寶、共享KTV、共享雨傘甚至共享小馬扎……各式各樣的共享模式如雨后春筍。現在看來,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什么不能共享的了。
不過,近段時間以來,共享單車數量銳減、順風車頻出安全事件,一些共享平臺甚至傳出轉讓消息。當熱情褪去的資本“一哄而散”,社會正在留下“一地雞毛”。
“共享”潮起潮落,如何看護好人們的正當權益、社會的公共利益?“多方共治”又該如何深入?《人民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辯證看待共享經濟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共享經濟目前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共享經濟本身的過錯,而是相關方對共享經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
一方面,共享經濟帶來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以共享單車為例,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擁堵,有利于最大化地利用公共道路。而共享汽車、共享玩具等平臺的出現,有利于對社會閑置資源進行再次調配,從而讓大眾廉價地共享這些資源,更是“互聯網+”思維方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帶來的困局仍然待解。自共享經濟出現以來,安全、私占、私藏、惡意損毀等現象時有發生,而相關運營平臺在起初執行的卻是“重擴張、輕維護”的運營思路,導致對共享經濟運營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現大的突破,這也成為困擾當前共享經濟生存的大問題。
共享理念需要樹立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對記者表示,人們對共享經濟的理解存在問題,真正的共享經濟共享的是資本。
盤和林認為,發展共享經濟的關鍵在于以“共享”理念重新構建新的秩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共享”不僅包括平臺、公司、用戶,更包括傳統行業等全社會的“共享”利益最大化。他以共享單車舉例說,在一開始時,相關方就應及時限制平臺挪用消費者的錢來進行燒錢大戰,對退出后的單車“遺孤”承擔處置義務等等。唯有此,才不至于熱鬧散盡,留下“一地雞毛”。
“只要是市場經濟,一定的試錯成本恐怕是必須付出的,這是創新必須要付出的代價。但是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證試錯不是無效率、浪費的,這是社會要思考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呂本富說,這需要國家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體系。“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試錯的共享經濟。”
構建綜合治理機制
經過10多年發展,共享經濟已經進入“下半場”。為此,國家發改委于2018年6月發布了《關于做好引導和規范共享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為有效應對近期共享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構建綜合治理機制、推進實施分類治理、壓實企業主體責任等。那么,這個綜合治理機制究竟如何構建呢?
企業應該承擔好主體責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的問題在于,共享經濟作為一個產業要可持續發展,首先盈利模式要是可持續的。而一些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在相關設計方面還比較欠缺。他認為,這需要企業切實履行創新責任,不能只致力于圈錢。
“政府應該具有協同治理的邏輯,弄清楚政府、市場、社會該做什么。”姜奇平說,問題的核心在于要有明確分層治理的思路:市場失靈后由社會治理,社會治理失靈后再由政府治理,政府不能直接赤膊上陣。
呂本富認為,共享經濟對舊經濟的擠壓是問題所在,政府要有適合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思路。他以滴滴打車舉例說,不能將其和出租車對立起來。政府應該思考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行業監管,從監管行業準入轉向監管過程,在監管手段上也要有所創新。
在未來,共享經濟將不只是共享一輛汽車、單車、住房,更多是一種新的社會經濟運行思維,這需要社會信用體系、規則、秩序等“公共品”來支撐,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
盤和林認為,政府的職能在于提供“公共品”即公共政策,確保公共利益。這需要政府主動作為,建立新的監管規則體系及法律保障體系。“只有符合經濟和社會秩序,受到法律等制度保障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才是一種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政府部門優化公共管理水平是最關鍵的一環;也只有真正重構起新秩序,共享經濟才能更美好、更和諧。”盤和林說。(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