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曉峰
隨著出行越來越方便,人們開始自駕游乃至坐飛機出國旅行。但恰恰有一部分人,卻經常飽受暈車、暈船、暈機之苦,輕的眩暈,重的休克。這種讓人身心痛苦的現象和體驗,被醫學界稱為“暈動癥”,也叫運動病。那么,什么是暈動癥?其發病原因和機理何在?有無防范要領?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腦外科副教授謝春成進行了詳細解答。
謝春成介紹說,暈動癥是人們乘車船、飛機時所產生的顛簸、搖擺、旋轉及加速運動等刺激人體的前庭神經而引發的疾病。有近1/3的人因暈動癥而嚴重影響海、陸、空旅行及其他運動方式。
濕熱質最易產生暈動癥
臨床中,依據癥狀的嚴重程度,通常將暈動癥分為輕中重三種。中醫研究表明,濕熱質、氣郁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的人群更容易罹患暈動癥,而在所有體質類型中,濕熱質是最容易產生暈動癥的。
防治方法因人而異
目前,對暈動癥的治療包括如下三種方法:一是口服西藥;二是應用中醫藥,如用生姜、陳皮煮水喝,開展針灸療法、穴位按壓;三是適應性訓練,就是讓乘某種交通工具易發生暈動癥的人,反復多次乘坐此種交通工具,逐漸使機體適應和耐受。上述辦法因人而異,效果不一。
出行前做好準備工作
在積極采取臨床干預手段的同時,還要在出行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在出發前2小時,宜吃點易消化、少油膩的食物,不宜過飽。乘車時選坐車輛中部并靠近窗口的位置,面向前方。不宜讀書、看報紙、玩手機,可閉目養神,欣賞音樂。應在乘車前半小時服藥,如暈海寧、抗眩啶、息斯敏等。當車船晃動太厲害時,可采取臉朝后的坐位,或是閉目仰臥調勻呼吸。
取一片鮮姜片,于登上車船前貼在肚臍處,用傷濕膏或醫用膠布固定好,到達目的地后再取下來。或者上車前飲用1杯濃茶汁,或出發前喝1小杯加醋的溫開水,都有一定防暈效果。
有輕度不適者,可在前額、鼻唇間的人中處,涂上少許清涼油或薄荷油。
此外,暈動癥病人還可通過調整植物神經的方法緩解癥狀。即從胸式呼吸變為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為吸氣時腹部放下變大,呼氣時腹部提起變小。經過長期練習,有可能使暈動癥難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