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綜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2月18日20時,被稱為“中國人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如約而至。十位獲獎人物有的是平凡的普通人,有的是中國脊梁“兩彈元勛”,但他們的事跡同樣偉大,同樣地震撼人心,同樣地感動中國。
感動之后我們究竟能為感動做些什么?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是一曲道德禮贊,更是一篇精神史詩,也是一年一度的“心靈收成”,十位在過去一年曾感奮人心、傳遞溫暖和弘揚道德的“最美中國人”站上頒獎臺,領受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贊美與敬意。他們的事跡或平凡,或偉大,卻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夢想的力量、道德的崇高和默默無聞付出的可貴和偉大,激人奮進,催人自省。
在每年的春天都有這樣一次對我們的心靈進行蕩滌的感動,不是春風但勝似春風佛面,不是春雨但勝似春雨,這樣的精神甘霖讓我們有些干枯的心靈得到滋潤和營養,我們很欣慰。但是如果現在問,感動之后我們究竟能為感動做了些什么,我們有“感”而后“動”的意識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坦然、直面地回答這個有些尖銳的問題。
感動不能泛濫,行動才能改善,這是對感動的新呼喚。我們急切需要“感”而后“動”的勇氣和力量。對于我們而言,要想知道英雄模范人物如何不平凡,就從自我積極的感動行動開始吧。
“感”而后“動”是對感動內涵和外延的理性、科學的延伸,符合新時代的新道德審美需求。如果我們每個人感動之后從我做起,讓“感”而后“動”從個體到集體,由點到面,由涓涓溪流匯成小河,由小河匯成大河,由大河匯成江海,進而出現“感動中國”后的中國行動效應,那么“感動中國”10大人物幸甚,“感動中國”幸甚,中國新道德文明幸甚,老百姓幸甚,中國幸甚!(來源:長江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