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期間,《流浪地球》好評如潮。這部由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通過懸念迭起的劇情、備受好評的特效、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勢必將對中國的科幻文學及科幻電影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中國科幻并不缺乏想象力
《流浪地球》全片四分之三的特效由中國公司制作完成,在科幻創(chuàng)意與視覺呈現(xiàn)上,足以媲美眾多國際科幻大片。在劇情方面,影片里地球面臨生存危機,人類沒有選擇逃離家園,而是通過“流浪地球”計劃,用1萬架發(fā)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帶球跑”的設(shè)定頗具巧思。在技術(shù)方面,籌備四年的《流浪地球》集合了上千人的團隊之力,呈現(xiàn)了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最高的特效水準。浩瀚宇宙中壯觀的木星景觀,地震時建筑物轟然坍塌的慘烈......令人嘆為觀止的2000多個特效鏡頭,最初誕生于3000張概念圖。在手繪變成現(xiàn)實的過程中,中國科幻電影迎來了很多個第一次,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工業(yè)化標準流程。
硬科幻的軟核心
科幻外衣包裹下的人文關(guān)懷,是《流浪地球》真正觸動觀眾的核心。拍攝團隊選擇了“家”為主題進行延展,影片首次將中國人對于家園和親情的理念,放到太空的尺度下呈現(xiàn)。在以往西方的科幻經(jīng)典敘事中,通常會講述地球遭到破壞,人類需要逃離地球另尋家園。這樣的邏輯背后,其實是西方殖民文化向外擴張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中國人對于故土和親情更為眷戀,因此在《流浪地球》中,即使需要流亡,人類也要用發(fā)動機推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這恰是東西方文化觀念差異的魅力。中國人的情感表達與文化價值觀念,最終成為了《流浪地球》的一個重要特色。對觀眾而言,在適逢春節(jié)闔家團聚的日子里觀看這部電影,會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哪怕艱難險阻,沒有誰能阻擋人類歸家的渴望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