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力
解放初期,貴州民用航空事業發展緩慢,磊莊機場門庭冷落。1971年,40歲的遼寧人柳常富聽從上級安排,從北京民航總局航行助理的崗位上調任民航貴州省局副局長。在此期間,磊莊機場歷經擴建,然而受場地限制,連波音737以上機型都不能起降。并且,當地氣候、地形及凈空條件較差,威脅飛行安全,機場的建設發展很受影響。此時,柳常富憑著多年空軍航行管制(空中交通管制)專業的經驗,敏銳地察覺到磊莊機場將不適應貴州經濟建設的發展。
胸有凌云志 不為難低頭
1980年,民航業政企分家,貴州民航走上企業化道路。1981年,柳常富被任命為民航貴州省局局長,知天命年紀的他卻在想著一件事——重新選址建機場。1985年前后,貴陽發展城市規劃建設,提出建第二機場的建議,時任貴陽市委書記的夏頁文找到柳常富,兩人一拍即合,當即開會研究新機場選址問題。
新機場建設計劃得到貴陽市政府的支持,報告打到貴州省政府,時任貴州省長的王朝文高度重視,親自帶著柳常富到北京向國家計委和民航總局作報告。沒想到遭遇了第一難——選址難。興建機場對場地要求極高,需要四五公里長,二三公里寬,周圍沒有高聳物的平地,距離城市不遠,和原有機場又要保持一定距離,這在全國都不是件容易事兒,在貴州就更難了,貴陽及周邊地區根本就沒有符合要求的地帶。
柳常富沒有氣餒,他一趟趟地把貴陽周邊地區跑了個遍,花溪、平壩、沙子哨……稍微適宜的地方不是良田就是沃土,柳常富嚴守著“不能占老百姓一塊地”的軍人紀律,把心一橫,眼光瞄向了貴陽市東郊11公里處的龍洞堡。經過考察調研,最終選定此處為新建機場場址。
緊接著,他遇到了第二難——立項難。新機場擬選址龍洞堡,遭到不少質疑——貴州這個窮地方有一個磊莊機場就夠了。可柳常富堅持多次向省里、國家反映建設新機場的必需性和重要性,他和相關領導力排眾議,奔走爭取,最終貴州省政府得到批復“同意新建貴陽龍洞堡民用機場”。
經過層層審批,1995年貴陽龍洞堡機場正式動工興建。然而,第三難接踵而至——籌資難。盡管領導表示“砸鍋賣鐵也要建”的決心,但資金缺口仍然很大,工程基本是邊建設邊籌資,最困難時工程幾乎停工。但柳常富和建設工程指揮部的領導不懼艱難,上下齊心,向民航總局求援,最終申請到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解了燃眉之急,又增加了二次雷達、四個登機橋,完善了機場的設施建設。
資金已是難上難,然而還有第四難——工程難。民航西南管理局場建人員曾在勘察地形后斷言龍洞堡不可建機場,該地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大小山頭眾多,工程量不可預估。可柳常富鐵了心,自詡愚公移山,誓要攻克削平1300萬立方山頭的工程難題。他帶領機場建設工程指揮部團隊向建筑專家求教,深谷用大石塊填方,重錘夯實,最深達50米;以爆破法削山頭,最高達120米……一番開天辟地,僅是土石方工程量就在當時全國機場建設中排第一。
無高不可攀 甘做啟航人
1997年5月28日,“鏟”平了11座山頭、填平了5個深谷后建成的貴陽龍洞堡機場通航,貴陽機場由磊莊搬遷至龍洞堡,當年的吞吐量從1996年磊莊機場的90多萬突破到100萬。
柳常富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1998年,時年67歲的老局長光榮辦理了離休手續。
在他的身后,是貴州民用航空事業的騰飛——
2005年,貴陽龍洞堡機場升格為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
2008年,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升級為4E級國際機場,國家發改委批復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
2013年,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竣工、T2航站樓投入運行。龍洞堡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
截至2017年底,貴州省建成并投入使用機場11個,形成了“一樞十支”的機場布局,實現全省9個市州機場全覆蓋。
2018年9月5日,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T3航站樓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2018年,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萬人次。
……
柳常富作為一名軍人,他以過硬的航行管制指揮技術馳騁在祖國需要他的地方;作為一名黨員,他踐行了“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作為一位民航人,他成全了山鷹沖向藍天的夢想,一路呼嘯,直沖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