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以機關干部的身份到長順縣廣順區馬路公社硐口大隊,進寨入戶開展農業學大寨,在硐口的365個日夜中,我拜當地農民為師,向他們學習,學會擔高挑起廄肥下田, 學會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一年的時間,這里純樸的人們給予我諸多的幫助,而且在與當地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這在我今后一生的工作中都受益頗多。
記得那年開春后,農業學大寨在全國搞得如火如荼,上級作出在長順縣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到了3月下旬,駐在馬路公社的工作隊長王競通知我到公社去開會,見到了省委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吳向必書記,要大家動員社員群眾栽種雜交水稻。當時正是春耕播種季節,工作組面臨的當務之急,就是響應公社黨委號召,動員發動群眾種雜交水稻。
我們首先去了王龍一隊,找到隊長,不管我怎么說雜交水稻可以豐收增產,隊長就是不相信,而且在泡種發芽的谷桶里,下面全是老品種,上面覆蓋了一層雜交水稻種,他這種瞞天過海的做法真是氣得我們夠嗆。為了取得群眾的信任,我們工作組七人全出動,找隊長要了一塊田,自己在這塊田里栽雜交水稻。我們隊員們,除了日常的工作外,就是精心地管理這片田地。不懂地就向當地的農民請教。農民們也非常熱情,盡心盡力地教我們這些城里來的干部種田,有空的時候還來搭把手。這也讓我感受到群眾樸實寬厚的品格。十月,收獲的時刻到了,我們栽種的雜交稻谷的收成是長桿子老品種的兩倍還多。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群眾信服了。笫二年,全大隊都種了雜交水稻。我們也完成了領導交辦的任務。
從這件事,我深刻明白一個道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就是:實事求是,用事實說話才是最管用的法寶。這也成為我在今后工作中一直堅持的態度和方法。(作者系貴州省委原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