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住春天不松口,咬的是一口春光,吃的是滿心篤定,埋下的是吃得了苦的韌勁兒。
春日,咬一口春,便是乍暖還寒日子時,最自在幸福之事。
古人所謂的“不時不食”,大抵是來自對季節流轉變化的敏感,對天然食物本身的敬重。從古至今,人們一直延續著吃時令菜的傳統,那種情感上的寄托和依賴是溫室里長出的青菜所不能替代的。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吃蘿卜,叫做咬春。因蘿卜味辣,取“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這一天,傳統的老北京人,必吃上一口兒春餅炒合菜,不僅為了應“咬春”的典,更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家人和和美美、順順當當兒地生活,正所謂“天地一家春”。
吃春餅的習俗起源于晉朝,興于唐朝。《關中記》記載: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并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也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
何處春來,試煩君向盤中看。韭黃猶短。玉指呵寒翦。早在唐朝,民間就有吃春盤的食俗。據記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演變而來。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只為了取迎新之意,同時也是為了散發五臟之氣、增強抵抗力,以葆健康。
到了宋朝,人們慢慢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并名之曰“春盤”。吃春盤的習俗一直在坊間流行,但今日春盤的內容已悄悄改變,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有的春盤還會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根據每個人的喜好,隨意搭配。
北方要吃春餅,南方則流行吃春卷。春餅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卷則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春卷最初是包裹成春繭的樣子,后因蘇東坡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詩句,改名叫春卷。古人不只在立春這一天食春餅春卷,春天踏青時也會帶上,方便又應景。(來源:“誰最中國”公微)
小編的話:春到人間草木知,2019年的春天,你咬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