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去商品化與去家庭化:老年照護服務體制的國際比較

2019-07-08 03:56:44楊紅燕
江淮論壇 2019年2期

楊紅燕

摘要:傳統的“去商品化”基礎上的社會保障體制劃分忽視了女性為家庭老年照護服務提供的非正式無酬照護及其社會價值,“去家庭化”的社會照護體制理論彌補了這一缺陷。文章比較了4種典型的福利、照護體制劃分方法,認為應該借鑒Sipila的分類,從“去商品化”、“去家庭化”兩個維度將老年照護服務模式劃分為北歐斯堪的納維亞、中歐補助、盎格魯撒克遜收入調查、南歐家庭照護模式。然后以歐洲14個典型國家為例,分別從以上兩個維度,采用老年照護公共支出比重、非正式照護比重及得到的社會支持、老年正式照護者比重、女性勞動參與率等多個指標詳細比較了4種老年照護模式。最后提出了對于我國老年照護制度構建與體制選擇的啟示。

關鍵詞:去商品化;去家庭化;老年照護服務;體制

中圖分類號:C913.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19)02-0143-009

一、引 言

隨著后工業社會經濟結構從商品經濟轉向服務經濟,老年人的照護安排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在工業社會里,老年人的照護主要由女性以非正式、完全無報酬的方式提供。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老齡化”日益加劇以及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增加,老年人家庭照料不足問題成為繼退休、失業等傳統的保障風險之外,西方國家密切關注的“新社會風險”[1]。而社會性老年照護服務也成為解決家庭照護依賴和老年人照料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

每個國家的老年照護服務模式既是其社會保障模式的一部分,又有著自身的鮮明特色。自丹麥學者阿斯平- 安德森在1990年發表開創性的論文以來,有關“福利范式”就開始頻繁進入福利國家和社會政策國際比較研究的討論當中,并成為了分析不同福利體制和制度類型的不斷被借鑒的一個概念工具,也成為研究者驗證不同福利模式(1)實際表現的一種分析模型。[2-3]1990年,艾斯平安德森以勞動力擺脫市場依賴、“去商品化”程度為依據,把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劃分為“三個世界”,按照去商品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社會民主主義福利國家、保守主義福利國家和自由主義福利國家共三種類型。[2]艾斯平安德森的劃分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比較社會政策研究與典型社會保障體制劃分的基準類型。不過,三個世界的劃分法并不完全適用于老年照護服務模式。

因為經典福利國家理論關注的焦點是國家與勞動力市場、工作與福利的關系,照顧及其所涉及的國家與家庭關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4]在艾斯平安德森(1990)對于福利國家的理論概念與實證分析中,去商品化僅僅聚焦于社會保險,比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工薪勞動者的收入保障項目,這些收入保障項目的對象多為男性,對于女性角色和其提供的家庭養老照護服務關注不夠[5],缺乏從性別的視角來對福利體制進行審視[6]。

學者們指出對于男性工資收入者的“去商品化”是建立在女性為家庭養老、育兒等照護服務提供非正式的無酬照護勞動的基礎之上的。私人領域的家庭照護活動與公共領域的社會政策一樣,都是勞動力去商品化的重要保障。[7]“去商品化”忽略了從事照護服務的群體的福利問題,及其照護工作具有的社會價值。[8]

在對經典福利國家研究的批判之上,學者們提出了“去家庭化”的社會照護理論。與艾斯平安德森的勞動力“市場依賴性”的觀念保持一致,“護理依賴性”的觀點應運而生。即家庭內部提供照護服務的婦女與享受照護服務的老人都體現出了對于家庭的護理依賴性。而去家庭化的社會護理服務是降低護理依賴的方式之一。[5]作為對相關批評的回應,艾斯平安德森在1999年出版的《工業經濟的社會基礎》一書中,討論了去家庭化與去商品化的關系。指出去家庭化是女性實現去商品化的前提,唯如此才能使婦女的照料責任由國家或市場共同分擔。這確立了“去家庭化”在福利國家研究中與“去商品化”相當的學術地位。[9]

書中還審視了建立在去商品化基礎上的福利國家體制模式在解釋不同國家多樣化的照護服務和家庭政策路徑方面的適用性。雖然艾斯平安德森的結論是,以去商品化為基礎的“三個世界”的劃分對于大多數情況是適用的;但在討論去家庭化程度時,艾斯平安德森還是把原有的保守主義體制劃分為歐洲大陸和南歐兩個區域類型(2),并與社會民主主義體制、自由主義體制進行了比較。艾斯平安德森發現,標準的三個福利體制的劃分與去家庭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即在社會民主主義體制下,家庭政策強調一個強大的政府角色,強調性別平等的目標。由于這些慷慨的家庭政策,社民主義體制顯示了最高程度的去家庭化。歐洲大陸區域的家庭政策與保守主義福利體制是一致的,顯示了中等程度的去家庭化。以英美的家庭政策為標志的自由主義模式家庭政策,具有最低水平的通過公共福利干預去家庭化程度。南歐區域在去家庭化體制方面處于清單的底部,具有低于自由主義國家的去家庭化水平。[10]盡管如此,在傳統福利國家劃分的三個體制之外,將南歐作為第四種體制的分類法在歐洲學界的影響很大,[11]本文也認同這一劃分。

對于照護服務去家庭化的關注使得福利體制類型的研究更加適合后工業化社會的背景。事實上,對于老年照護服務體制的劃分可以從資金籌集/費用保障與服務遞送的角度分別考察。即從籌資/費用的角度考察老年照護服務的去商品化,從服務遞送的角度考察養老照護服務的去家庭化。目前,我國對于老年照護服務雖然有大量的比較研究成果[12-15],但是,理論研究和實踐進程整體落后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傳統的社會保險項目。相關研究重照護保險、輕照護服務;鮮有從去家庭化和照護服務體制的層面開展討論,且部分成果混淆了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的區別。在中國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和2016年以來多個城市試點長期照護保險的背景下,借鑒國外經驗,有利于夯實照護服務供給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文結合傳統的福利國家與社會照護體制理論,運用類型學的方法,以去商品化、去家庭化為標準,對于典型國家老年照護服務體制進行國際比較,希望有助于明晰老年照護服務的體制劃分,借鑒典型國家成功經驗,推動我國老年照護理論研究與老人照護服務需求的滿足。

二、福利國家的老年照護服務體制

本文選取了福利國家體制的4種典型的劃分方法。[2,5,16-17]如表1所示,分別是著名的社會政策專家Esping-Anderson(1990)、女性主義學者sipila(1996)、Francesca(2004)以及Guo and Gilbert(2007)。Esping-Anderson因為只考慮去商品化,與sipila的劃分有所不同。Francesca的劃分與sipila的劃分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將比利時與法國從中歐補助模式中獨立出來成為1類。Guo and Gilbert在艾斯平安德森1990、1999年研究的基礎上,以去商品化為主,輔以去家庭化標準,將全球福利國家體制劃分為包括南歐在內的4種類型。剔除研究范圍不一致的國家,其對于歐洲典型國家的歸類與sipila的劃分也是一致的。由此可見,sipila的分類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對此作詳細說明。

在sipila的研究中(如表1),福利國家體制可以分為4類。

最典型的是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公共服務模式。該模式下社會性老年照護服務提供遵循普遍主義原則,同時婦女在家庭之外有收入的勞動力市場的參與率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高。服務的生產方也涉及自愿性組織和家庭,商業服務實際上不存在。與北歐相反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和意大利的家庭照護模式。這些國家有一個非常有限的社會照護服務的供給。多數服務在非正式領域生產。更富裕的社會階層使用私人商業服務,公司也為其職員提供服務。總之,公共當局扮演了相當不重要的角色,同時婦女在積極勞動力隊伍中的比重低。其他的模式如盎格魯撒克遜收入調查模式,以英國為代表,愛爾蘭介于英國與南歐模式之間。在英國,公共社會服務是集中地、特別為那些收入有限的人提供的。而那些經濟自足的人則期望社會組織獨立地為自己提供服務,因而,商業服務扮演著特別可見的角色。此外,還有一個中歐的補助模式。荷蘭和德國是最典型的代表,比利時和法國也歸屬此類。在這一模式下,公共部門承擔主要的籌資責任,健康保險(德國和荷蘭是護理保險)是服務籌資的一個主要的來源。但正式而言,照護老人的責任在于家庭。為老年人提供的社會護理服務的數量一般在中等水平,宗教和政治組織也是主要的服務提供者。[5]

接下來,本文以sipila的分類為依據,從去家庭化與去商品化兩個視角,對于歐洲14個典型福利國家的老年照護服務體制進行考察。

三、典型福利國家“去商品化”的老年照護服務模式

去商品化指通過政府干預,利用稅收或者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籌資為人們提供福利,從而將勞動力從市場依賴中解放出來,使人們不依賴市場而能夠維持其獨立生活。[2]

1.勞動力的去商品化

勞動力去商品化的社會福利制度是西方國家實施的重要社會政策。二戰以后至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紛紛通過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障項目,提高給付水平等措施保障勞動力的社會權利,導致非商品化福利國家的誕生,并逐步達到了發展的頂峰時期。不過,隨著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經濟頹勢、財政危機,以及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小型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沖擊,福利國家也遭遇了席卷全球的改革浪潮,減少福利項目、削減福利水平乃至“社會保障私有化”等改革措施,導致保障服務在“去商品化”的同時,也有著“再商品化”的特征。再商品化可以被看作是對“去商品化”過程的一個逆轉,是通過嚴格資格條件和削減給付方式來促使工人參與勞動力市場的一個手段。[11]各典型國家的老年照護體制也是“去商品化”與“再商品化”相互作用、相互平衡的結果。

去商品化指標衡量了LTC服務的籌資慷慨性。假定一個國家用于照護服務(3)(LTC)的公共支出越多,服務可得性就越高。具體而言,福利計劃的去商品化程度取決于一系列量綱。一組量綱與保障水平和資格授權的范圍有關。因為過低保障水平的結果就是迫使接受者重返市場。另一組量綱涉及決定人們“進入”權利的規則:資格標準和資格限制。[11]52對應于老年照護服務項目,我們采用長期照護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以及LTC支出占社會總LTC支出的比重2個指標來定量地考察照護服務籌資的社會性,并進一步分析了籌資的具體形式、個人對于以強制保險形式籌資的態度;用收入或財產調查的可及性來定性地考察長期照護是否作為一種權益被公民享有,即去商品化程度。

2.老年照護服務的去商品化程度

由于各國的老齡化水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照護服務的公共支出水平,所以,本文采用按照老齡化水平調整的指標來衡量去商品化程度。如圖1,私人LTC支出占社會總LTC支出的比重(橫軸)與老年照護服務的去商品化程度(縱軸)之間呈現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6570。幾乎在所有的歐洲國家,公共支出是LTC服務的最重要籌資來源。

北歐體制的國家處于圖的左上方,反映出在按照老齡化程度調整后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以及更低的個人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而南歐國家西班牙的公共支出比例在各國中是最低的。西班牙較低的個人支出比重可能與其較高的非正規家庭照顧服務水平有關。從個人支出比重來看,南歐與北歐模式形成了支出比重的兩極,而歐洲大陸模式的國家,個人支出比重不一。德國的比重較高,而法國、比利時、荷蘭的支出比重較低。中歐補助模式與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區分度不高,與國家的特色有關。如法國、比利時呈現出居中的公共支出水平、居中的個人支出比例,而德國、美國都呈現出較高的個人支出比重。前者與其保險制度供給與服務補助模式有關,后者與其照顧服務上的選擇主義路徑有關。

3.老年照護服務去商品化的籌資形式

各國老年照護的籌資形式多種多樣。如圖2,每個國家都是社會保障與稅收籌資的組合,除此之外,還有私人保險、家庭自費、非營利機構、企業等形式。

整體而言,典型國家LTC籌資呈現如下特征:

(1)北歐模式的瑞典、丹麥、挪威、芬蘭和自由主義模式的英國等國,主要采用稅收融資為主的模式,盡管后者多數以收入調查為前提。而歐洲大陸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社會保險融資模式,德國、荷蘭是護理保險,法國、比利時是社會醫療保險。(2)各國都是稅收和社會保障方式籌資的組合。采用專門的社會護理保險形式籌資的國家不多,只有德國、荷蘭等國。各國私人護理保險所占比重也不高。(3)從個人支出比重來看,南歐與北歐模式形成了支出比重的兩極,而歐洲大陸模式的國家,個人支出比重不一。德國的比重較高,而法國、比利時、荷蘭的支出比重較低,盡管荷蘭的比重可能被低估了。

4.去商品化的社會照護服務籌資的主觀態度

歐盟曾經對于照護服務籌資問題進行了調查。[18]結果表明,大部分人表示當需要的時候,每個公民應該向強制性的為照護服務籌資的社會保險制度繳費。在歐洲所有低收入國家,幾乎所有人都同意強制性保險形式籌資LTC的介入。值得注意的是,這也許對于另一個低收入國家中國來說也是對的。[19]只是部分北歐模式的國家,如丹麥和芬蘭傾向于同意的比重低于50%。且私人LTC保險覆蓋的地方都不偏好以私人LTC保險的方法來解決。[20]對于這一調查結果需要保持警惕。因為調查并未區分是針對單獨的照護保險,或其他社保制度內提供的照護服務而繳費。而且,調查同時發現,個人對于照護保險繳費水平的認可程度不一。另一方面,公共參與的照護服務(LTC)融資在長期上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當公共資產而非私人資產被用來支持LTC支出的時候,公共財政支撐下的LTC會擠出私人支出,如信用存款、私人LTC保障等,道德風險也更為強烈。LTC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的同時,非正式的護理服務將會繼續減少。[21]德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支出迅速增長的態勢驗證了這一假設。因此,對于公共照護支出責任的擔心可能也是影響照護服務“去商品化”程度的重要原因。

5.老年照護服務去商品化的給付普遍性與選擇性

不同國家老年照護服務的保障對象與服務給付的條件是不同的。[13,21-22]這些區別主要體現在收入/財產調查與身體狀況審核等方面。收入調查與服務可及性變量刻畫了獲得公共籌資服務的難易程度。具體而言,各國可以分為3類:

第一類需要收入調查,主要是自由主義和家庭主義模式的國家,如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英格蘭對老年照護服務需求者進行嚴格的需求評估和家計調查。進入養老院既要收入調查又要資產調查,用戶需要耗盡資產才有資格獲得LTC護理中心的覆蓋。西班牙和愛爾蘭也需要進行嚴格的收入和資產調查。

第二類不需要收入調查,主要是北歐和歐洲大陸模式的國家,如瑞典、丹麥、挪威、芬蘭、荷蘭、德國,以及蘇格蘭等。但是,歐洲大陸的國家可能有繳費相關限制。在瑞典,所有公民,不論收入、保險或其他個人情況,都有權獲得公共資助的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在德國,獲得LTC受益資格至少需要在申請前的10年間有至少兩年的繳費。

第三類少數國家結合長照需求評估,在特定情況下需要經濟調查。如法國將照護需求分為6個等級。如果被評估為較高的四個需求等級,申請人可自動獲得APA領取資格;如果被評估為較低的兩個照護需求等級,需要對申請人進行家計調查。而澳大利亞、新西蘭則是在接受機構照護服務時進行家計調查。

四、典型福利國家“去家庭化”的老年照護服務模式

由家庭提供的無酬照護服務被稱為非正式照護。除了家庭之外,由國家和社會提供的正式機構、人力照護服務的使用程度,可以稱為照護服務的正式化程度或者去家庭化程度。

1.老年照護服務的去家庭化與家庭主義政策

工業社會的福利國家已經建立了僅僅與受雇人群的社會保障相聯系的去商品化的社會權利,后工業社會的福利國家一方面為接受護理的老年人,另一方面為提供護理的家庭成員確立了去家庭化的社會權利。[23]

許多國家已經大量地發展了家庭主義政策,擴大了對于老年人護理領域的財務支持和公共提供。[1]歐洲的福利國家支持了老年護理的正式化與去家庭化,以致于如今正式受雇的護理工作者為老人提供護理在很多國家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因此,長照部分地被正式化,用收入和社會保障的形式確認。[24]

不過,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福利國家的經濟頹勢限制了國家對家庭的介入。在資源約束、政策悖反及人口結構的挑戰下,福利國家對“去家庭化”取向進行了反思。新的家庭政策在意識形態上糾正了原有國家的過度干預[9],通過引入或者強化照護市場和現金照護制度,增強了經濟規則和該政策領域的選擇的角色,推動了照護服務的家庭主義和再家庭化。[25]

具體而言,各國紛紛出臺一些強化家庭照護功能的積極性家庭主義政策,對于家庭照護者進行支持。一是幫助照護者平衡有酬工作與照護責任,如帶薪休假、靈活工作時間;二是改善照護者的身體和知識福利,如喘息假、咨詢與培訓服務、信息與協調服務;三是補償與承認照護者,如照護者津貼、照護接受者的現金給付等。現金給付給予了被照護者在正式與非正式照護等不同的護理類型下進行選擇的機會,也給了非正式照護者在家庭照護服務與外部工作之間選擇的機會。學者已經概念化這種多數情況下由女性配偶或者是成年子女對于他們的脆弱老年人的未付酬、非正式的照護轉型成為,用社會權利的形式由國家計劃部分地籌資支持或者提供的“半正式化”的家庭照護。[26]

政府干預下的家庭主義政策減輕了家庭的福利供給負擔,亦可賦予家庭中的照料者更多元的選擇權,有利于接受補貼的家庭購買服務,促進照護服務的去家庭化。具體到各模式來看,各國在實踐上表現出非常多元的家庭主義特征,如保守主義國家更多表現出顯性的家庭主義政策體制特征,社會民主主義國家相對表現出更純粹的去家庭化特征,而自由主義國家中既有表現為去家庭化特征的政策體制,亦有表現為隱性家庭主義的政策體制;同時,家庭政策并非“鐵板一塊”,即使是同一國家,其內部不同的政策亦表現出不同的家庭主義取向。[9]

2.老年照護服務的家庭化與家庭主義的力度

本文通過非正式護理受益人占總護理受益人的比重,以及非正式護理提供者得到的支持為標準分別衡量家庭化程度與家庭主義政策的支持力度。

由圖3可見,北歐模式的丹麥、芬蘭、瑞典對于非正式照護的支持力度居中,但利用程度較低;中歐補助模式各國對于非正式照護的支持力度都較高,除荷蘭外其他國家的利用程度也較高。唯獨荷蘭更接近于北歐國家的狀況,非正式照護利用率和支持力度都較低。南歐模式意大利與西班牙的利用程度都很高,雖然意大利的支持力度很低。自由主義模式的英國盡管支持力度有限,但利用程度較高。

3.老年照護服務的去家庭化程度

提供護理的人中約70%~90%是非正式的家庭護理人員。[27]家庭照顧者主要是女性,如配偶或成年女兒。即便是正式的護理服務,女性也是主要的護理提供者。因此,采用勞動參與率指標來衡量女性在經濟上擺脫家庭依賴,獲得獨立生活的程度來補充衡量去家庭化程度。首先,從每百名80歲以上老人擁有的正式照護從業者數量來看(見圖4),北歐與南歐的差異明顯,而中歐補助模式與自由主義模式差異不明顯。

北歐模式按人頭計算的每100個80歲以上老人擁有的照護從業者數量,以及全工時等價法(FTE)計算的照護者數量都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南歐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則正好相反,處于坐標軸的另一側,正式工人數低于其他國家。不過,中歐補助模式的德國,正式照護工人數量也不多,這或許與德國大力支持非正式居家照護有關。

其次,接受機構和家庭正式照護的65歲以上老人占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橫軸)與55—64歲婦女勞動參與率(縱軸)之間的相關性達到了0.625(見圖5)。反映了在很大程度上去家庭化社會性老年照護給予婦女加入積極勞動力隊伍的自由。事實上,社會性老年照護服務與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之間的高度相關是自我解釋性的,因為多數LTC的正式照護者是婦女。反之,非正式照護導致婦女更低的就業可能性,以及更低的去家庭化程度。具體到各模式來看,南歐三個國家處于擬合線的左下方,呈現勞動參與率與正式照護比率雙低的局面。而北歐國家居于回歸線的右上方,在更高的機構照護比重的同時,凸顯出更高的55—64歲女性勞動參與率。歐洲大陸的德國與荷蘭處于偏右下方的位置,二者情況有所不同,德國體現出更高的勞動參與率,而荷蘭則表現出相當高的機構和居家照護比重,以及中等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各模式之間區別顯著。

4.老年照護服務去商品化與去家庭化的關系

如圖6,從LTC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縱軸)與接受居家正式照護加機構照護的65歲以上老人占65歲以上人口比重(橫軸)來看,二者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高達0.8047。也就是說,老年人接受機構和居家正式照護比重越高,照護服務支出越高。南歐模式的西班牙、葡萄牙依舊是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和65以上老人機構、居家正式照護比重雙低的狀況。澳大利亞作為自由主義模式的代表(4),遠離擬合線,呈現出與老年人機構、居家照護比重不匹配的很低的公共支出比重。北歐模式和歐洲大陸模式分別具有高等/中等水平的公共支出比重和65歲以上老人機構、居家正式照護比重。荷蘭獨特的照護服務歷史使得其在機構和家庭幫助服務兩方面都成為領先性國家之一[5],呈現了很高的去家庭化與去商品化水平。

五、對我國老年照護服務體制選擇的啟示

據全國老齡委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3 %。全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人。預計到2020年,全國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帶來了中國長期照護服務需求的日益增加。但是,中國的照護服務仍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難以滿足巨大的需求,甚至可能產生“照顧危機”。[4]機構和社區正式照護服務尚不健全,家庭非正式照護仍是照護服務的主要供給形式。與此同時,在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服務型經濟比重上升的背景下,家庭照護需求增長對于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和持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盡管不存在最優的老年照護服務模式,各國的照護制度也在相互影響,甚至在某些方面走向趨同,且中外國情有別,無法照搬某種模式。但博采眾長,借鑒歐洲典型國家老年照護服務體制的經驗,對于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老年照護服務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1.正視老年照護服務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大力推進照護服務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供給。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僅要關心國家與市場的關系,還要關心國家與家庭的關系;既要重視社會保險等收入保障項目,也要重視社會照護項目,而首要的問題是完善養老照護服務政策與制度體系。

2.去商品化籌資方式、籌資水平、保障對象的比較與選擇。根據典型國家老年照護服務籌資的多樣化特點,結合當前中國的長期護理保險(LTCI)開展試點的契機,建議增加試點的類型,如單獨的LTCI、醫療保險或者養老保險中的長期照護服務、商業長期照護保險、長期照護救助等多樣化老年長期照護籌資類型,比較不同的去商品化籌資形式的優劣。同時,吸取瑞典等北歐福利國家過度去商品化以至于陷入財務危機并“再商品化”的教訓,重視老年照護服務資格審查與籌資的多元化。運用收入調查和身體狀況調查相結合的審查形式,優先保證低保、貧困、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服務需求,然后是低收入老人、半失能老人,逐步擴展至其他人群。政府通過參保補貼、照護補貼、高齡津貼、照護機構補貼、照護人員補貼等多種形式減輕老人的照護負擔,從而探索適度的去商品化水平,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達到平衡。

3.去家庭化老年照護服務發展的同時,重視家庭主義的服務供給策略。首先,南歐國家正式照護比例過低與較低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并存的狀況值得引起注意。中國也要正視正式照護服務供給與人力短缺問題,通過去家庭化的政策大力發展正式的照護人員隊伍,提高正式照護服務供給的可及性。其次,社會保險形式籌資的典型國家,無一例外有著較高的非正式照護比重,和較高的非正式照護支持力度。中國有大量的低齡老人、重視親情的儒家文化背景,更要充分利用家庭非正式照護,降低整個社會的老年照護成本。通過鼓勵靈活工作時間,給予家庭照護者現金補貼、照護假、喘息假等家庭主義政策大力發展非正式照護。從而給予女性在就業與提供家庭照護服務方面更多的選擇權,在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與老年照護需求的滿足之間達到平衡,在國家與家庭關系中達到平衡。

注釋:

(1)鄭秉文指出,艾斯平安德森之前,很少有學者使用體制一詞,多用模式一詞。體制與模式、范式很類似,雖然體制的范圍更廣一些。本文中不作區分。

(2)從2個區域而非2個體制的層面來討論歐洲大陸與南歐,即并未單獨區分南歐體制。

(3) 由于統計資料限制,雖然LTC中存在少量的非老人照護支出,本文中老年照護服務與LTC不作區分。

(4)由于英國、愛爾蘭等國數據缺失,采用同為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的澳大利亞代表自由主義模式。

參考文獻:

[1]Kroger,T.,& Sipila,J.Overstretched: European families up against the demands of work and care.Malden: Blackwell,2005.

[2]Esping-Andersen,G.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3]熊躍根.國家力量、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中國、日本和韓國福利范式的理論探索與比較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7,(04):48-56.

[4]岳經綸.中國的照顧危機與照顧政策的創新[Z].2018年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講座.

[5]Anttonen A ,Sipila J .European Social Care Services: Is It Possible To Identify Models ?[J].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1996,6(2):87-100.

[6]OConnor JS.Gender,class and citizenship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elfare state regim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3,(44): 501-518.

[7]武川正吾.福利國家的社會學:全球化、個體化與社會政策[M].李蓮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1.

[8]Leira,Arnlaug.Families and Family Policies in Europe.Comparative Perspectives[J].Acta Sociologica,2002,45(3):237-238.

[9]韓央迪.家庭主義、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福利國家家庭政策的發展脈絡與政策意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21-28.

[10]Gsta Esping-Andersen.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04.

[11]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M].鄭秉文,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35+52.

[12]陳誠誠.長期護理服務領域的福利混合經濟研究——基于瑞德日韓四國的比較分析[J].社會保障評論,2018,2(02):134-147.

[13]張盈華.老年長期照護:制度選擇與國際比較[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

[14]和紅.國外社會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建設經驗與啟示——基于韓國、日本和德國的比較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2016,(02):76-83.

[15]劉德浩.長期照護制度中的家庭團結與國家責任——基于歐洲部分國家的比較分析[J].人口學刊,2016,38(04):36-47.

[16]Francesca Bettio & Janneke Plantenga Comparing Care Regimes in Europe,Feminist Economics,2004,10(1):85-113.

[17]Guo J,Gilbert N.Welfare state regimes and family policy: a longitudinal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ocial wellfare,2007,(16): 307-313.

[18]Eurobarometer Survey Special Eurobarometer.Health and long- term care in the EU.Brussels:TNS,2007.

[19]Xu,X,Zweifel P.“Bilateral intergenerational moral hazard: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2014,39(4):651-667.

[20]Costa-Font,Joan Courbage,Christophe,Policy Dilemmas in Financ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Global Policy,2017,(8):38-45.

[21]Colombo,F.et al.,“Help Wanted? Providing and Paying for Long-Term Care”,OECD Health Policy Studies,OECD Publishing,2011.

[22]OECD ,OECD Reviews of Health Care Quality: Sweden 2013: Raising Standards,OECD Publishing,2013:125.

[23]Knijn,T.,& Kremer,M.Gender and the caring dimension of welfare states: Toward inclusive citizenship.Social Politics,1997,4(3):328-361.

[24]Patricia Frericks,Per H.Jensen,Birgit Pfau-Effinger,Social rights and employment rights related to family care: Family care regimes in Europe,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14,(29):66-77.

[25]Bode,I.The culture of care markets.The international recasting of pension and care systems.New York,London: Routledge,2008.

[26]Geissler,B.,& Pfau-Effinger,B.Change in European care arrangements.In B.Pfau-Effinger,& B.Geissler (Eds.),Car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European societies (pp.3–19).Bristol: Policy Press,2005.

[27]Fujisawa,R.and F.Colombo ,“The Long-term Care Workforce: Overview and Strategies to Adapt Supply to a Growing Demand”,OECD Health Working Paper,OECD Publishing,Paris,2009,(44).

(責任編輯 焦德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香蕉在线| 一级片一区|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91av在线| 日韩美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欧美|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本亚洲精品网站|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欧美一道本|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一级片一区|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视频一区亚洲|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夜夜操国产|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swag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欧美精品不卡| www精品久久|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99爱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性视频|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成人午夜天| 国产精品2|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欧美劲爆第一页| 亚洲天堂777|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