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蘿莉面
過敏可以說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了,花粉過敏、海鮮過敏、藥物過敏……這些相信每一個人都不陌生。導致過敏的東西叫“過敏原”。過敏的癥狀是相似的,每個人的過敏原卻有所不同。過敏原如果是食物、藥物倒還好避免,但如果是花粉、冷空氣或者日光,那可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中招了……
那么,“過敏”這件看似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為什么會存在于我們的身體里啊?
過敏是怎樣發生的
日常生活語境下,人們所說的“過敏”往往指的是I型超敏反應。植物花粉,真菌孢子,動物皮屑或羽毛,昆蟲毒液,一些食物比如海鮮、芒果等等,都是常見的過敏原。過敏原其實是一種抗原,在過敏原的首次刺激下,免疫系統分泌一種叫IgE的抗體,這個過程叫做“致敏”。有些人的免疫系統比別人更容易產生IgE,他們就是傳說中的“過敏體質”人群。
“致敏”以后,如果人體不再接觸過敏原,倒不會有事。一旦再次接觸到相同的過敏原,免疫系統就收到了IgE發來的警報,迅速召集人馬趕來。這批大部隊中最主要的成員是“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正是它們分泌的物質導致了過敏的各種癥狀:輕則起疹子、皮膚瘙癢、眼睛發紅、打噴嚏、流鼻涕,重則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對于過敏,可千萬別掉以輕心。
載入史冊的過敏
盡管“過敏”聽起來是個有點新的概念,但它其實已經被人類觀察了數千年了。最早關于過敏的文字記載,可能是公元前2641年埃及法老美尼斯因被黃蜂蟄而死亡的記錄。
除了當事人難受,過敏還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歷史的進程。古羅馬克勞迪亞斯大帝的兒子布里塔尼庫斯對馬匹過敏,只要一騎馬就會“全身長滿皮疹,眼睛充血,以至于什么也看不見”。因此,他失去了在貴族中騎領頭馬的資格,取而代之的是他父親的養子。這位養子就是后來古羅馬臭名昭著的暴君——尼祿。
為什么要有過敏機制
我們知道,過敏原常常只是一個警報,過敏的主要癥狀是由免疫系統釋放的各類物質引發的。為什么本該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免疫系統會打擊自己人?換句話說,我們為什么會過敏?
簡單地說,這個問題在科學界至今沒有答案。不過,科學家們一直在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能解釋過敏意義的假說。
過去一個流行的假說是“寄生蟲論”。科學家們認為,當遠古衛生條件不好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的免疫系統發展出了識別寄生蟲表面抗原、并分泌IgE的能力。這些IgE能極其迅速地動員免疫細胞趕到皮膚、粘膜等處,阻礙寄生蟲的進一步入侵。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衛生水平改善,雖然寄生蟲的威脅不再像當年那么巨大,但免疫系統仍對它們保持著相當的警惕。
美國康奈爾大學免疫學教授凱特·韋爾奇則認為,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出的讓人逃離有害環境的信號。當我們的祖先在采果、狩獵的時候接觸到某些特定的花粉、毒液,“這些特別不舒服的(過敏)癥狀可能使得我們主動避開它們。”韋爾奇說。
不過近年,耶魯大學免疫學教授,魯斯蘭·梅德斯托夫又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過敏不僅僅是個副反應或警報,它應該有著更加積極的意義。他說:“如果你仔細想想過敏的所有癥狀——流鼻涕、流眼淚、打噴嚏、咳嗽、瘙癢、嘔吐、腹瀉……這些癥狀都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在試圖把毒素排出體外。”由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過敏癥狀是身體把有害的過敏原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他認為雖然有時候過敏反應也很惱人,但總體來說,這種機制的存在還是利大于弊的。
但無論科學界的結論如何,“過敏”這件事很可能將永遠伴隨著人類。所幸的是,科學家們對過敏的認識正在逐步加深,而未來我們可能也會找到更好的方式,來與“過敏”共存。(來源:果殼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