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40多歲的老李,最近得了一種奇怪的病,一到晚上就高燒,而且全身出現紅斑,滿嘴也起了水皰,吃什么吐什么。到醫院一查才知,老李的情況屬于藥物過敏,“罪魁禍首”是他吃的治療痛風的藥,對癥治療后終于脫離危險。
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導致藥物過敏,但不同種類藥物致敏的危險性不同。臨床上易引發藥物過敏的主要有抗生素、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及抗癲癇藥、中藥。另外,異種血清制劑及疫苗、各種生物制劑、抗痛風藥物、抗甲狀腺功能藥物等也可引起藥疹。
藥物過敏一般為疼痛性的局部紅斑,接著很快蔓延,在24-72小時內可能發生廣泛的皮膚糜爛,包括黏膜(眼、口、外生殖器)。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導致死亡。
預防藥物過敏5要點
藥物過敏有潛伏期。藥物過敏分為速發型和遲發型,速發型一般在用藥后馬上發生,遲發型則有一定的潛伏期,首次用藥一般需4至20天才出現臨床表現,已致敏者再次用藥,可在數分鐘至24小時內發病。只要是在用藥后一段時間內發生疑似過敏的癥狀,都要引起重視。
中藥也常引起過敏。中藥因為成分和制備工藝復雜,都可能引起過敏。如果服藥后不注意觀察,一旦發現,可能癥狀已經很嚴重了。
警惕食物引發的“藥物過敏”。平時的食物中也含有某些藥物的成分,比如在海產品養殖中喂養抗生素等。吃了這些海產品后,會出現藥物過敏的情況,而不是食物過敏的癥狀。
以前不過敏,不代表永遠不過敏。一般情況下,藥物過敏是在首次使用后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當再次服藥時,藥物或其代謝產物作為抗原激發過敏反應。因此,很多藥物過敏是在第二次使用該藥時發生。此外,同樣的藥品可能因為廠家、批號、生產工藝、質量層次的不同而導致里面所含的雜質不同,過敏反應發生率也不同。
藥物過敏可以預防。患者用藥要有醫生的指導,切莫擅自用藥。需要做皮試的藥物應在皮試結果陰性的前提下使用,若有藥物過敏史,應記錄下來,并在就診前主動告知醫生。當用藥期間或用藥后一段時間出現了發燒、皮疹、瘙癢、惡心、胸悶等不適癥狀時應及時就診。(來源:《生命時報》,本文作者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主任)